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报刊,期刊,团结合作,诚信做人,良心做事,售后服务完善

文学艺术类期刊

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类期刊 > 文学艺术类期刊 >

从“神圣感”视角看央视春晚主持语体的仪式感

时间:2015-11-03 08:23 来源:博途论文网--专业论文发表 作者:博途论文

内容摘要:央视春晚作为一场盛大的电视媒介仪式,其仪式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主持人语体的“神圣感”。而主持语体的“神圣感”又源于该仪式的特定时间,生发于该仪式的集体体验,强化于该仪式的特定环境氛围。央视春晚主持语体的“神圣感”对形成其仪式感具有直接而关键的影响。
关键词:央视春晚;主持语体;仪式感;神圣感
央视春晚作为国内大型电视综艺节目的集大成者和庆典式晚会的最高形式,以舍我其谁的地位进入国家主流话语体系,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艺术化呈现于电视媒介并且广泛而有效地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可以说,央视春晚极大丰富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替代了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仪式,成为中国老百姓除夕之夜必不可少的一桌精神大餐和一场盛大的电视媒介仪式。
那么,其“仪式感”缘何而来,与其主持人所使用的主持语体有何内在联系?对此,电视媒体评论家与传播理论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做过分析和讨论。本文将从“神圣感”视角出发,探析央视春晚主持语体的某些特征及其对营造晚会仪式感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进而探求央视春晚仪式感的成因与内涵。
一、央视春晚主持语体的“神圣感”源于仪式的特定时间。
法国著名人类学者涂尔干指出:
仪式首先是社会群体定期重新巩固自身的手段。当人们感到他们团结起来,他们就会集合在一起,并逐渐意识到了他们的道德统一体,这种团结部分是因为血缘纽带,但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结成了利益和传统的共同体。
的确,人们举行仪式,是为了将过去的信仰和信念传承下来,使群体的正常面貌维持一种特定的恒久状态。因此,每个民族都有为自己本民族所特有的传统及其仪式。尽管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正以不可逆转、不可阻挡之势加速发展,但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仍然希冀并努力在民族共同体及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中找到并释放民族主义的强大力量与内在韧性,力求彰显或力图重构其文化身份和自我认同。在这种背景下,附载于特定民族文化的“仪式”遂得以复兴和传播。我们不妨将这一现象称作“仪式重构”。
这种“仪式重构”的现象在当代中国显得尤为突出。这不仅是因为“仪式”在中国三千年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更是因为“仪式”所蕴含的神圣感及其对参与其中的人们的思想意识的陶冶洗礼作用,较之枯燥直白的意识形态说教,来得更加生动而富于情感,能直击人心。
仪式所蕴含的“神圣感”是由特定的时间、地点、符号(包括言语、文字、图画、动作、行为等)等元素共同建构起来的。任何仪式都发生在特定的时空当中,有着特定的文化符号,惟其如此,仪式才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区分开,其神圣性才得以显现。析言之,仪式总是举行在特定的时间,离开了这一特定时间,仪式将不成其为仪式。自古以来,经过日常生活的长期积淀,人们对于时间逐渐有了“日常”与“特殊”的划分。所谓日常时间,是从物理学概念上强调时间是客观存在的,是呈线形不断流逝的。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时间的体认又总是带有主观色彩,从而时间也产生了“此时”与“彼时”的区别。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时间是非均质的线形流动,它总是存在着某些与其他时段不同的片段,而节日(尤其是重大节日)就是这些片段。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总是要暂时停下劳作,通过各类娱乐活动来满足精神世界的追求。在节日里,人们尽情宣泄,暂时忘掉了生活的艰辛与烦恼。对于人们来说,节日是神圣的,是令人向往和激动的,它承载着人们的希望,是刻意制造出来的一种心理时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自司马迁创造《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之后,过农历年的习俗传统就一直流传下来。由于它是一年复始,因此又叫元旦、元日、元辰、新年等。还有称正月初一为“三元”的,意思是说这一天为“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辛亥革命后改公元纪年,将阳历一月一日称为新年,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俗称大年初一。“过年”就是特指农历年的除夕和初一,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迎接新年的到来。如今,春节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节日,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除夕位于中间位置,自然而然地成了整个节庆活动的高潮。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社会,在社会的不发达阶段,农民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春节于是从一个单纯的民间节令转变成一种祭祀的庆典仪式,以祈求来年的丰收、生活的幸福。统治者也开始利用这个时间来凝聚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先秦时代,社会处于分裂状态,民间的信仰系统都各自为政,整个社会并未形成一个整体的信仰体系。随着汉朝的建立,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修订官方历书,整合了各地的民间信仰,节日时间以及庆祝方式都逐渐被规范化,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介入到了民俗生活,权力话语逐渐替换了民俗话语。这更进一步加强了春节的神圣意味,把它与“日常时间”区分开来。于是,春节逐渐成为人们心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时间符号。
自古以来,中国人有着众多的年俗习惯,吃饺子、放鞭炮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年吃饺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过年对于“吃”的需要了;而为安全起见以及环保需要,从1993年开始,各大城市先后禁止随意燃放烟花爆竹。社会的进步使得传统的节日庆祝方式发生了改变,原有的各种节庆符号也逐渐失去了昔日地位。进入大众传媒时代,节庆活动更是被各种主题晚会所取代,央视春晚无疑是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最具有影响力的。自1983年以来,央视春晚总是在除夕当晚八点准时开播,三十多年的延续使之成为中华儿女共同期待的一个特殊的时间点。直到央视春晚主持人齐声宣布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正式开始的那一刻,中国百姓的春节仿佛才真正来临。央视春晚所构建的虚拟共同时空,营造出全球华人大团圆的热烈氛围,强化了在这一特定时间、特定场景下的“神圣性”。
1997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赵忠祥和倪萍在除夕零点钟声敲响前的一段题为“北京时间”的配乐诗朗诵,就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赵: 此刻,我们的心跳已经接近了除夕零点,耳边是踏雪而来的牛年急骤的奔腾!
倪: 此刻,北京时间伴随着我们的生命的律动,十二亿中国人脉搏和北京时间山鸣谷应!
赵: 此刻,改革开放的中国正迎接八面来风,北京时间秒针一动,就是大河上下,鼓角连营!
倪: 啊! 中国,北京时间。北京时间,中国!左手一条高速路,右手一座航天城!
赵: 喝令长江改道,走东海,召唤大漠天涯刮绿风!
倪: 今夜,让我们趁除夕夜色,向零点集结。踩着本世纪的残雪倒计时冲刺,向着繁荣。此刻,南中国海的涛声,是如此的清静又如此的多情。
赵:1997,香港归航的汽笛将正点鸣响,中国,将用北京时间的六个月去跨越一百年的时空!
倪: 你听,你听,北京时间的滴答声里,寒雪下面,青草伸展着小手,溪流欢跳着歌唱!
赵: 你看,你看,料峭的春风里飞来了一只红蜻蜓!
倪: 啊! 让我们以最隆重的礼仪迎接这北京时间新春的零点,让我们以北京时间的速度和名义向世界宣布: 中国将提前向未来时间发出邀请,发出邀请!
赵、倪、众人: 发出邀请!
在主持人赵忠祥和倪萍那抑扬顿挫、张弛有度的话音中,春晚的神圣意义得以彰显。“北京时间”在这里成为中华民族和国家的象征符号,这是春晚突出表达的主要仪式意义,正是这样的时空一体,才使人们聚集在这场仪式中。“12亿中国人的脉搏和北京时间山鸣谷应”,这一象征性隐喻将全国观众乃至全球华人观众都引入了仪式所带来崇高感和自豪感之中。同时,通过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国际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央视网的全球直播,春晚这种新的民俗仪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中华民族大团圆、全球华人同欢同庆的影像共同体。从基于共同信仰的角度来说,央视春晚满足了人们融入集体的心理需要,巩固了集体情感,使集体的统一性得到维护,使社会中心价值得到突出。
二、央视春晚主持语体的“神圣感”生发于仪式的“集体体验”
仪式过程中,参与仪式并融入仪式氛围的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对神圣之物的信仰和由这种信仰所激发出来的崇高感与自豪感。我们称之为仪式的“集体体验”。而这种共同的崇高感与自豪感之所以能够上升为“神圣感”,全部依赖于仪式中具有神圣意味的集体体验活动。
人类社会的仪式经历了从宗教仪式到生命仪式再到世俗仪式的过程,宗教仪式是对神灵的祭祀,生命仪式强调审美境界,而世俗仪式往往是宣泄某种情感的娱乐活动。而以电视仪式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时代的媒介仪式,兼具上述三种仪式的功能:其宗教仪式功能指向的不再是宗教,而是国家;其生命仪式功能所强调的审美境界不再诉诸于具体的生活经验和政治信条,而是提炼出抽象化、统一化的意识形态,让不同民族、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的人们紧紧凝聚在“中华民族”这一高度统一的抽象化符号之下,而暂时忘却自身的差异;其世俗仪式功能则在表达世俗情感(如团圆、和睦、健康、平安、富足)的底色之上,更强烈地渲染着对国家的希冀与祝福,更着意地强调“国家的在场”。央视春晚正是其中典范。
在央视春晚中,国家形象的直接呈现可大致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讴歌太平盛世的大型群体歌舞节目(动辄数十人甚至上百人)和赞美国家和民族的主旋律歌曲来体现国家的在场,使整台晚会具有强化共同记忆、增进民族团结、激发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仪式功能。第二种呈现方式就是通过主持人的语言营造仪式环境、强化仪式气氛,引导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参与仪式活动。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这场集体庆典仪式中,主持人的声音往往是高亢明朗、饱含深情的,营造的气氛是热烈、喜庆、欢快的,能够迅速地调动起观众的激情,将他们引入现场氛围。历年春晚主持人的开场词就起到了这种先声夺人的效果,如2012年春晚主持人开场词:
毕福剑:诶,亲爱的朋友们,大家——
毕福剑、朱军、董卿、李咏:过年好!
朱:这里是中国中央电视台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直播现场。感谢全国各族人民、感谢全世界的中华儿女跟我们一起喜迎壬辰龙年。
董:这里是高朋满座的团圆大联欢,感谢电视机前的千家万户又一次准时守候,感谢各位现场的来宾携家人与我们团聚一堂,共度除夕。
李:这里是全新打造的春晚舞台,在这里要感谢所有的观众朋友们,在过去的整整三十年里,和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相携相守,相亲相知。
毕:在这迎春纳福的喜庆之夜,感谢中华民族传承千载的伟大文明,让我们喜庆团圆的中国年,恩泽万代,福佑东方。
朱:诶,这正是:看今朝,九州春色启龙年,
董:八方欢歌庆团圆,
李:新人新岁心意满,
毕:拜亲拜友拜大年!
2013年春晚主持人开场词:
毕福剑:诶,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
撒贝宁、李咏、董卿、朱军、毕福剑、李思思:过年好!
朱军:这里是201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直播现场。我们台上所有的主持人给全国各族人民、全世界的中华儿女——
撒贝宁、李咏、董卿、朱军、毕福剑、李思思:拜年啦!
董卿:今天是个团圆的日子,关东塞北川西江南,无论您在何处,我们都怀着最大的热诚,邀您一起共迎新春!
李咏: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国兴盛家事,家有喜事,在过去的一年,无论您收获了什么,今夜我们都会邀您一起举杯欢庆,同贺新禧!
李思思:今天是个迎新的日子,弃旧图新,万象更新,无论您是几零后啊,今夜我们都邀您一起欢歌热舞,尽展新意!
撒贝宁:今天是一个祈福的日子,连年有余,四季平安,无论您对新年有什么样的期待,我们都邀您一起抖擞精神,共谱新篇!
毕福剑:今天是个好日子,新春新意新禧新篇,汇在一起就是新春中国。我们将给大家送上一顿很丰盛的新的年夜饭!
朱军:说得好!今夜尝不尽的是五湖四海的中国味儿,今夜美不够的是欢乐祥和的——
撒贝宁、李咏、董卿、朱军、毕福剑、李思思:中国年!
2015年春晚主持人开场词:
朱军:亲爱的朋友们
董卿、康辉、李思思等合:过年好!
朱军:这里是2015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直播现场,感谢全国各族人民、全世界的中华儿女、电视机前的千家万户又一次与我们相约春晚、喜迎新春。
董卿:舞台上四世同堂合家欢,荧屏外一年一度又团圆。节日的欢歌唱出的是我们浓浓的满满的祝愿,愿人勤春早百业旺,国泰家和万事兴。
康辉:春节不变的传统铸就春晚坚守的情怀,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抒怀。今晚我们将是过去一年来文艺百花园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繁花似锦的创作胜景,今晚让我们听神州大地共奏春节序曲,今晚让我们看五湖四海同唱难忘今宵。
李思思:我们用熟悉的旋律辞旧,用欢乐的创造迎新。从此刻开始呢我们将要开启的是30年来第一次与全球观众的全程互动。当然,从此刻开始我们也邀请您参与其中,参与我们的互动,我们一起开创春晚的历史,创造过大年。
从上引央视春晚主持人串词中相同、相近或相通的词汇、语句的重复使用(如团圆、欢乐、祥和、兴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各族人民等等),主持人话语中所饱含的在特定时空(除夕之夜、央视1号演播大厅)所特有的情感(兴奋、激动、幸福、对未来美好的期望等等),主持人抒情语体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排比、比喻、拟人、对偶等镶金嵌玉般的文字修饰)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主持人对春晚仪式的“集体体验”的引导和促成。
三,央视春晚主持人语体的“神圣感”强化于仪式中的特定环境
伽达默尔在描述格列高利时代的赞美歌时所说:
人们不是把它作为一种单纯的音乐会来欣赏。在此某些别的东西占据了优先地位,作为音乐的欣赏者,一个人会懂得,在这里与之有关的是某种另外的团体形式,这个团体这时由于听一曲耶稣受难曲的演奏而齐聚在巨大的教堂穹窟之下。
电视媒介仪式发生在电视台演播室中,然后被电视网络送入千家万户,如果要让电视观众如身临其境,体验到现场参与的感觉,就离不开主持人的动员和引导。因此,在电视媒介仪式中,主持人的语言应遵循亲切而自然、真诚而谦和、通俗而不低俗的原则,组织富有人情味的、情感性的传播交流,以真情为先导,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平等的、心灵的沟通,营造现场参与感,激发情感认同。如2005年春晚主持人台本中原有这样一段串词:
每逢过年,我们就会想起团圆。此时此刻,有多少儿女正依偎在母亲的身边;又有多少白发苍苍的老人,面对归来的游子,绽开了笑颜。此时此刻,也还有些人因为各种工作的原因回不了家,现在我们就送他们一首歌,送给那些身在外、心已经回了家的人。
这段串词言语工整,主题明确,应该说文学性、功能性、情感性兼备。但在主持人周涛看来,这段串词的对象感不强,过于泛泛,受众不易产生情感共鸣,于是,在直播时周涛做了这样的修改:
今天是大年三十,今晚的关键词是“回家”。在今晚,不管离家多远的孩子都会千方百计地赶回家,回到爸爸妈妈身边,亲亲热热地吃团圆饭。但是,就是为了千家万户的团圆,所以总有一些人,他们必须坚守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尽管他们人不能回家,但是我相信,他们的心早已踏上了回家路。
(接满文军演唱《回家的人》)
这段串词经过修改,将对比形成的环境反差(一边是“孩子回到爸爸妈妈身边,亲亲热热地吃团圆饭”的幸福场景,一边是“坚守在自己工作岗位上,不能回家”的劳动场景)以及在反差中更显鲜明的共同情感(“千方百计赶回家”和“他们的心早已踏上了回家路”,均以“回家”为关键词)深情表达出来,体现了主持人所营造的“环境”对神圣感的促进作用。
从上述论证来看,可以说,央视春晚主持语体的“神圣感”充分体现了央视春晚作为一场“盛大的电视媒介仪式”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它从信仰层面上定义了人们所在的时空(当代中国、腾飞中国)和在这一时空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家国情怀共生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它从社会层面上委婉地强调了人们应该遵循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确认了人们应该坚守的国家观念和国家信仰。由此带来的归属感、群体感、身份感和自豪感也不断再生,从而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由此可见,央视春晚主持语体的神圣感,对央视春晚仪式感的形成和彰显具有直接而关键的影响。
 
 

联系我们

学位论文: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157918155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860401462
期刊论文: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860401462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157918155
电话:张老师:13189798483

博途论文网www.botulw.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16 石家庄论文发表 工信部备案 【 冀ICP备1303225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石家庄网站建设:东英网络

石家庄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