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报刊,期刊,团结合作,诚信做人,良心做事,售后服务完善

文学艺术类期刊

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类期刊 > 文学艺术类期刊 >

论新媒介时代流行音乐表现方式的变化

时间:2014-01-22 09:15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论文摘要:流行音乐的媒介可分为旧媒介和新媒介,旧媒介包括收音机、唱片、磁带等。新媒介包括CD、DVD、MTV、卡拉OK等。在新媒介时代,流行音 乐出现了视与听结合、制作与欣赏结合、身与心结合的趋势。这说明了作为大众文化一部分的流行音乐生产与作为流行音乐一部分的流行音乐媒介是分不开的,流行 音乐媒介的变化必然带来流行音乐生产、表现方式等的变化。
论文关键词: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新媒介;文化工业;大众文化

  播放流行音乐的媒介很多,如磁带、唱片、留声机、CD、MP3、MD、电视、收音机等等。有些媒介还直接参与流行音乐制作,如电子音 乐、FLASH音乐等。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流行音乐新媒介的出现给流行音乐表现方式带来的变化。流行音乐旧媒介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大概有一百年左右,即从 1870年到1980年,主要包括留声机、收音机、广播、胶木唱片、磁质盒带等。流行音乐新媒介主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一直延续至今,主要包括 数字媒介,如CD、DVD等;电视媒介,如MTV、卡拉OK等;网络媒介,如电子音乐、FLA SH、MP3等;其他媒介,如焕然一新的歌星演唱会等。当流行音乐媒介发生变化后,流行音乐的具体表现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为了对流行音乐的新旧媒介有更好的理解,本文首先介绍一下流行音乐媒介的发展。
  一、流行音乐媒介的发展
  1.旧媒介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开始进入技术时代,与听觉文化有关的媒介开始出现: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1913年,法国人吕西安、莱维利用超 外差电路制作成了收音机;1933年出现了调幅广播,20世纪五六十年代胶木唱片出现并流行;1955年,首批晶体管收音机几乎同时在美国和日本问 世;70年代磁质盒带产生。这些媒介的出现极大提升了听觉文化在文化中的重要性。因为以往听觉文化之所以不独立,没有像书写文化那么普及和重要,就是听觉 文化没有自己可以长久保存的独立媒介,随着这些媒介的出现,歌曲可以保存,人声和乐声可以存留。
  2.新媒介时代
  但真正使“听”成为与“看”“思”“触”同样重要的乃是当代新媒介的兴起。当代音乐新媒介的兴起成了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这些新媒介包括数字媒介、电视媒介、网络媒介等。
   数字媒介在音乐中主要体现在CD、DVD上。光盘的诞生,最早可溯自1980年索尼和飞利浦两家公司所共同推出的CD—DA(CompactDsc— DgtalAudo)。直到1983年,索尼公司才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张实用的CD,并用它灌制了美国著名歌手比利·乔的专辑《第五十二街》。到了 1985年,用于资讯产业的CD—ROM光盘出现,人们找到了搭乘进入多媒体声光影音世界的快捷媒介。
  “DVD”的全称为 Dgtal Versatle Dsc(数字通用光盘),是由飞利浦和索尼公司与松下和时代华纳两大DVD阵营制订的新一代数据存储标准。同CD相 比,DVD具有更高的存储数据量。1997年,全世界第一批DVD播放机正式面世。到了2002年,为了满足人们对更大容量光盘的要求,DVD又在不断扩 充自己的容量。
  电视媒介中的音乐则追溯到1980年底。当时,一段段三四分钟的“可视歌曲”节目开始出现在电视中。表演者虽然打扮奇幻,表 演与歌曲的内容也大相径庭,但还是博得了以喜爱新奇而著称的美国人的喜欢。1981年8月,一家专事播发可视歌曲的电视网——音乐电视网(MTV)应运而 生。1983年,迈克尔·杰克逊在可视歌曲中大展身手,他那娴熟奇异的舞姿使他赢得了“可视歌曲中的弗雷德·阿斯泰尔”(阿斯泰尔是好莱坞歌舞片中最负盛 名的舞蹈演员)的美名。现在,几乎没有一个有影响的歌星没有自己的可视歌曲专辑。可视歌曲已深入到电视网、每个家庭,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 MTV,电视媒介还有众人熟知的卡拉OK。
  网络媒介中的音乐主要表现为MP3、FLASH等音乐。MP3全名是 MPEGAudoLayer3,是一种声音文件的压缩格式。1987年,德国的研究机构 IIS(nsttutntegrerte Schaltungen)开始研究一种声音编码与数字声音广播的计划,名称叫做EUREKAEU147,这就是 MP3的前身。大概是在1999年,MP3这一新玩意儿开始在内地被人们广泛传播,它的出现推进了音乐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推动了音乐的大众化。年轻人开始 用电脑制作MP3,开始通过互联网传播MP3,开始兜着MP3播放机,听着MP3音乐散步、旅行。一时间,听MP3音乐成为一种时尚。
   FLASH音乐指乐迷或网虫根据自己的喜好利用FAL SH软件给一首音乐配以FAL SH动画。由于他们在制作音乐FAL SH的过程中也可以把自己的 一些理念灌输进去,所以一首歌可以有很多的FLASH版本,这正是FLA SH音乐最有魅力的地方,它让每个人参与音乐的画面制作都有了可能。
  电子音乐指的是一般所说的MD,即以计算机为工具,配合MD的编译码程序,将所有乐器组合的效果在一台计算机上做出来的电子媒介中的音乐,主要表现为以MD为主的音乐。1991年,号称“中国电子音乐之父”的张大为出版了他的首张电子音乐《电子山》。后来有崔健的《无能的力量》、窦唯的《山河水》、王磊的《春天来了》等。
  二、新媒介时代流行音乐表现方式的变化
  1.视与听的结合
  “音乐的本质就决定了音乐比起其他艺术更 不易让我们以较一般的方式来把明确的和特殊个别的东西掌握住和说清楚。因为音乐尽管要采用一种精神性的内容,并且以这种题材的内在实质或情感的内在运动作 为它所表达的对象,这种内容毕竟是比较不明确的,朦胧的,正因为它是从内在方面(或精神方面)来掌握的,或是作为情感而反映于声音的”。19世纪德国美学 家黑格尔的这段话是针对当时音乐来说的。但在新媒介时代,音乐中“看”的成分越来越突出,如MTV、FLASH音乐、歌星演唱会都离不开视觉形象。音乐文 化出现了视听结合的新趋向,这主要表现在MTV中。
  MTV最早开始于美国,出现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MTV是美国流行音乐工 业和电视业双重发达的产物,它结合了音乐、文学和电视艺术,三位一体。十年后,MTV传到了中国。当唱《青苹果乐园》的小虎队在电视中又唱又跳时,人们感 受到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视听,一种新颖而刺激的传播流行歌曲的方式。这就是MTV。有了MTV,青春、美貌、异国情调、奇异情节以及时尚等直接借助电视画 面而不是借助歌词就可以形象地看到。
  有了MTV之后,音乐的形象性和可视性大大增加,在MTV的图像中,歌词的诠释也变得更具象、更立体 化,也更易理解。尤其在摇滚乐的MTV中,那些歌手的发型、服饰、舞蹈甚至恶作剧的现场表演都增加了人们对摇滚颓废和反叛的文化理解。MTV使歌手在偶像 化方面以及发挥自身综艺才能方面提供了难得的舞台表演空间。从流行文化角度观察,MTV完全是一个混合体,它包括了娱乐的一切要素,如通俗、好看、形象偶 像化等。MTV作为可视歌曲在瞬间处理上高于其他艺术,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想象力,提供即时的满足感。音乐也因MTV普及化和流行化。为什么迈克尔· 杰克逊和麦当娜在制作MTV录影带时竞耗资上百万美金?原因是有了这些雄厚的资金才能把MTV拍得宏大而有气势,让短短几分钟的MTV看起来就像是一部史 诗。MTV把流行音乐的发展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音乐中“看”的成分的突出跟整个当代文化越来越视觉化有关。如今,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 到处充满了视觉符号——广告、影像、摄影、多媒体、MTV、卡拉OK、电影、建筑、美容、形体训练;到处充满了视觉符号的制造者——电影人、电视人、媒体 制作者、形象设计师、广告人、平面制作者、摄影师。看与听也融合在一起,如本来电话属声音媒介,目前亦与影像结合,走向视像电话,又配合遥距传讯科技,推 出遥距视像会议(Tele.con.ference);电台节目走向跨媒体作业,音乐事业亦十分倚重MTV、广告、演唱会,导致歌手、乐手的外表包装与其 音乐造诣同等重要。就连过去要用“心”看的现今也转换成了用眼睛看,如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转化为电视和电影中的明星,歌词MTV化,用多媒体诠释意义和思 想,等等。可见,一个看“像”的时代正在到来,对视觉符号(形象)的消费几乎成了现代人 日常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促使了当代文化逐渐展现为视觉文化占主导地位,即语言不断让位给图像,视觉美学取代传统美学。难怪美国社会学家丹尼 尔·贝尔(DanelBel1)得出如下结论:“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由此,“看”成了现代人接触世界的首选方式之一。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音乐会中“看”的成分的突出也成了必然,而最能激起音乐场所中人们去“看”的无非是身体所展示的系列形象。
  2.“制作”与欣赏的结合
  在网络时代,你可以用各种软件合成各种声音制作MD音乐,你可以利用多种方便的软件来很快地学会演奏,你甚至可以通过采样和计算机结合的技术来合成电子音 乐。你可以自己动手参与FLASH音乐创作,并把自己的一些理念灌输进去,所以一首歌可以有很多的FAL SH版本。因此,在新媒介时代,你可以向传统的 音乐观念轻松地挑战,你从和声、旋律和节奏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你摆脱了传统创作与消费分离的模式,你既是音乐的制作者又是消费者,音乐成了你在电子游戏之 外又一个集创造、娱乐和消费的文化领域。如网络音乐《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就是一首集创造、娱乐和消费的音乐。这首歌是通过FLA SH传开的,而不是传统 的通过电视、电台或市场的音像制品。1995年,雪村已创作了《东北人》等一系列“音乐评书”。2001年前后,雪村的朋友戴军将“翠花”上传于网络,有 个叫刘立丰的网友又把《东北人》做成了FLASH。由于歌词、画面都比较滑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网络上由此引发了《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FLASH动画 风潮,这股风潮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这首歌的FLA SH版本有:左撇子工作室版、行走乾坤版、babylon版、北极天狼刃版等数十种版本。这些版本 对这首歌演绎不一,有制作成摇滚乐风格的,有创作成革命故事的,也有演绎成后现代风格的。在制作《东北人都是活雷锋》FAL SH音乐过程中,网民把自身 对生活的态度也带到对音乐的欣赏和制作中来,如他们对个性和自主性的强调,对生活的一种游戏反讽态度,感兴趣于即兴发挥,等等。这些在传统媒介中是很难体 现的,因为在传统媒介中,乐迷形式上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媒介所提供的音乐,而传统媒介以及由这些媒介为载体的音乐也很难反映他们的上述心态。这就是在新媒介 时代,自己制作音乐的好处。
  3.“身”与“心”的结合
  当今音乐会或电视场合中歌手对自己的着装、发型和身材越来越重视,而歌 迷也越来越重视音乐会中自己的身体性参与,他们通过身体摆动、蹦迪或卡拉OK的浅吟低唱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一种动态理解。无论是歌手还是歌迷在音乐会中对 自己身体的重视,都折射出了他们这样一种文化心理现象,即当代人对身体的重视已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他们即使在强调听觉的场合也没忘记自己的身体,希望 通过在音乐会中的身体表演和看身体表演来获得某种身体解放,以释放平时被压抑的“身体”。
  现今,世界POP舞曲的流行更使歌手趋于舞蹈,演 唱反而退居其次。歌迷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歌手的歌唱得好不好身上,他们更关注歌手的即兴表演和临场对大家情绪的调动上。歌手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带动大家 一起动起来。在歌手的狂热鼓动下,很多观众给歌手打拍子,甚至自身的肢体随着歌手肢体的摆动而摆动。
  酒吧迪厅中的音乐是所有音乐场所中最能 带动听众身体性参与的音乐。在昏暗狭小的酒吧空间里,到处弥漫着暧昧、混浊、带有很强的视听刺激的音乐和色情。四面墙上的电视里播放着摇滚巨星迈克·杰克 逊的MTV,迪厅的前方则由几个打扮怪异的DJ主持人控制着音乐的节奏,并用人声煽动着舞池里蹦迪的人们一起高呼 “one,two,three,four……”舞厅的两侧则站着衣着性感、相貌姣好的领舞者。领舞者往往是那些年轻的、身段较好的、懂舞蹈语言的女孩,这 些领舞者随着音乐的节奏跳各种舞蹈,并极尽身体之挑逗。舞池里的舞者就在这混乱无序的气氛中随意扭摆自己的身体。在这里,众多摇摆的身体成了一片欢乐亢奋 的海洋。大家谁也不关心对方是否跳得好,而只沉浸在自己身体的摇摆节奏里,什么都可以不想,感觉到的除了自身身体的节奏外还是节奏。这种参与在蹦迪时特别 明显,此时你既是听歌者、观看者,也是自身的表演者。这种表演既表现在你可以和着音乐的节拍一起唱,也表现在你的舞蹈行为上。你在聆听歌曲并同步应和中获 得了一种对象性的诉求,你在身体的扭摆中获得了情绪释放,你在“窥视”他人中获得了满足。
  基于酒吧里音乐与舞蹈的不可分,酒吧迪厅中的一些 音乐与舞蹈结合在了一起。如R&B(Rhythm and Blues),中文可译成“节奏布鲁斯或节奏蓝调”。相对于R&B音乐的慢 速,Hp—Hop的音乐节奏则快得多。从字面上来看Hp是臀部,Hop是单脚跳,Hp—Hop就是轻扭摆臀。这类音乐突出节奏而不是旋律,强调了音乐中身 体的舞蹈。
  确实,当今的音乐越来越属于体感一代,即用身体而不是耳朵来享受音乐,那些乐迷所希望的就是如《花儿》中所唱的那样“让身体在节奏中快乐地飘荡”。
   综上所述,随着流行音乐新媒介的出现,当今流行音乐的表现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如视与听、制作与欣赏都出现了相互结合的情况,音乐中身体的参与加强, 如此等等。音乐中视听的结合在某些方面正在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因为听、看对世界的感知是不一样的。“核查、控制和把握属于视觉,听觉则要求专心 致志,意识到对象转瞬即逝,并且向事件的进程开放。视觉属于存在的本体论;听觉则是亲近信仰和宗教的原因。”这意味着,在新媒介时代,传媒技术正在重新形 塑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在这过程中,就像美国文化批评家詹姆逊所说的,文化本身范围扩展了,“文化不再局限于它早期的、传统的或实验性的形式,而且在整个 Et常生活中被消费,在购物,在职业工作,在各种休闲的电视节目形式里,在为市场生产和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中,甚至在每天生活中最隐秘的皱折和角落里被消 费,通过这些途径,文化逐渐与市场社会相联。”由此,在新媒介时代,与流行音乐密切相关的新的文化空间、文化类型(如塞博空间、“E”文化、视觉文化等) 出现了。
参考文献:
[1]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gangWelsch)著,陆扬,张岩冰译.重构美学[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2]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Jameson)著,胡亚敏等译.文化转向[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3] (美)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著,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三联书店, 1989
[4] (德)黑格尔(Hegl,G.W.F.)著,朱光潜译.美学[M]. 商务印书馆, 1981

联系我们

学位论文: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157918155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860401462
期刊论文: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860401462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157918155
电话:张老师:13189798483

博途论文网www.botulw.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16 石家庄论文发表 工信部备案 【 冀ICP备1303225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石家庄网站建设:东英网络

石家庄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