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报刊,期刊,团结合作,诚信做人,良心做事,售后服务完善

文学教育艺术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艺术论文 >

“相由心生”与舞蹈的美学力量 ——浅论高校舞

时间:2016-08-26 14:04 来源:博途论文网--专业论文发表 作者:博途论文

摘要: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有着与其他艺术形式所共有的美学属性,也有着它独有的美学特质。高校的艺术类教育一直都是教育工作中比较难以用量化标准去衡量的部分,但现代化的教育工作又无法避免用量化标准来进行比较研究。要对传统的高校舞蹈教育进行改革,使其跟上时代的进程,可以通过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这种舞蹈艺术形式的艺术特质,用科学的手段将舞蹈艺术教育划分出量化标准,同时进行艺术个性化、差异性教学。本文就这个观点角度,引入“相由心生”的美学概念,对舞蹈教育改革提出笔者自己的一点意见。
 
关键词:美学、舞蹈、舞蹈教学、个性化教学
 
教学改革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最常被提及的一个重要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和电子科技的普及,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靠教师进行理论讲授和课堂演示,让学生进行背诵记忆和模仿训练,沿用的教材属于理性的文字讲解和配图阐述,整体缺乏应有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心灵感悟、形象性地教学等教学因素,所以传统教学方式无论是在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方面,还是人们接受事物的方式方面,都显得极其僵硬和笨拙。这十几年来,“教改”的呼声一直鼎沸,实际操作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问题还是大量存在,主要是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方法迥异,对教改的看法和操作难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其次教材的落后导致教学形式受限,加上学校本身对于教改的重视并不强,在评估教学质量上缺乏一定的标准,“教改”便难以量化和深入。
 
一、 艺术哲学与舞蹈艺术
(一) 舞蹈的美学特质
舞蹈是一种动态的艺术,它是人类用肢体动作以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来抒发情感、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与静态艺术相比,舞蹈在表现形式上还有时间、空间变化的内涵在其中,在影像记录的技术被发明以前,舞蹈艺术的美感接受只能依靠观众自己现场亲眼目睹,其艺术传承的方式一般只能通过口传心授。正因为舞蹈让人感觉最多的是时空流逝的不可逆转,吸引人的地方也在于它的转瞬即逝的美感,所以说舞蹈的艺术魅力不但来自于人体造型艺术带给观众的情感传递,更为独立于其它艺术种类的特点在于它的时空表现艺术。
“舞蹈形象塑造得是否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人力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否运用舞蹈动作和舞蹈场景深刻地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把人物的情感形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1]舞蹈从表现形式来分析,它是一种表情艺术。这里要说的表情二字,并不是特指人体的脸部表情,还包括了舞者的肢体语言,动作的协调性与韵律感等等。舞蹈表情的变化多端是表象,而变化的内部动因则是舞者本身的情感产生与发展,是舞者内心情感的外在流露。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去理解舞蹈艺术,才能使这门“难以捉摸、变化莫测”的艺术形式得到本质的掌握,并且能够进一步为舞蹈艺术的研究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持。
(二) “相由心生”的美学概念
“相由心生”这句话来源于佛教哲学里的概念,出自佛教典籍《无常经》:“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说:“世间的事物其实没有客观的表相,我们所看到的表相只不过是心里面对事物的一种主观反映,眼里见到的东西,并不是这件东西的本质,可以接受到的感觉,也不是感觉的本质”。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唯心的,物质只不过是依托在精神上的反映。
但是,通过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的哲学思想来分析,我们可以对这种哲学思想有更科学的解释:所谓“相由心生”的“相”,指的是事物的表象,是事物的外在体现;而“心”则指的是精神的内在能动。我们人类对事物表象的理解,往往是主观感受在前,所以“相由心生”的科学解释有二,一是指观察者由于内在情感的影响,对客观存在事物的接受存在着不同的角度,所以有不同的感受;二是指随着内在情感的变化,人类的外在表现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内在的精神变化依托于外在的物质变化来体现。
而舞蹈艺术显然正是这种“相由心生”的具体艺术表现——通过舞蹈动作、韵律节奏、肢体造型、形态变化的“相”来表现舞蹈人物的情感,也即是“心”;并且同时由舞者内在精神情感真实流露的“心”来表现和生成舞蹈人物形象塑造的“相”,向观众表达与传递舞者在舞蹈艺术作品中倾注的感情。这种内外交融的意象与形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就是舞蹈艺术所追求的完美境界,也是舞蹈艺术教育对于人才素质培养的最终目的。
(三) 美学概念的引入对舞蹈艺术教育的启示
舞蹈艺术教育并不是单纯的体育锻炼,它还包含了培养大学生审美观,使人灵魂觉醒,获得艺术表现力的重要使命。学习与舞蹈相关的美学理论有助于学生理解舞蹈的艺术功能,社会意义与完善自我的作用。让舞者明白自己为何而舞,把舞蹈动作由机械运动变成富有人类美好情感的艺术形式,造就能够通过艺术创造向人民传播真、善、美的舞蹈艺术家,这才是舞蹈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要完成这个目的,把美学理论融入舞蹈艺术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总是把舞蹈教育的价值片面地和单一地理解为舞蹈教育的属它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对舞蹈教育还能提高舞蹈者的素质及普及舞蹈教育还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的本体价值和自我价值认识不足。”[2]另外,同样重要的是,要让舞蹈艺术教育的审美修养提高普及面,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理解和欣赏舞蹈艺术的美。
 
二、 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
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的传统方式习惯普遍地只重视舞蹈技能、技术训练,轻视、忽视了舞蹈的美学理论;即使是在普遍重视的舞蹈技法教育上,又往往片面地灌输技法知识,与实践联系不够;既没有对舞蹈艺术的内涵进行深挖,又一味地强调模仿教学,这并不是舞蹈艺术教育的初衷。
“舞蹈教育学,是研究应用什么样的舞蹈教材和舞蹈教学大纲,以及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规范的方法,来培养训练舞蹈人才,传授舞蹈技艺,以促进舞蹈的流传和繁荣的一门学科。”[3]目前,我国舞蹈艺术教育实际上的情况不容乐观,舞蹈人才培养的类型太过专一,培养出来的舞蹈人才技术面过窄,综合型与创新型的人才很少,而且往往专业性过强,很难适应现实变化做出突破和改进。其中最为令人担忧的是创新能力的缺乏是因为舞蹈人才的普遍文化水平偏低,艺术修养、审美修养不全面,不到位。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客观上的教学难点,也有因主观问题产生了教学习惯中的误区。
(一) 教学难点
舞蹈教学的客观难点主要是三方面:经验传承的方式少,传承的偏差机率高,传承的创新难度大。
首先是舞蹈艺术的表演经验传承,从教学传统来说,只有口传心授的方式才能把实际经验传承下来。因为舞蹈艺术的特性,限定了它的教学方式必须要通过实际舞蹈动作的演练,而不能单凭书本等非人的媒介得到全部知识,虽然现代化的影像资料已经相当发达,但舞蹈动作与内心情感的交融,以及肢体语言的解读仍然必须依靠教师的亲身传授。
由此,舞蹈艺术的教学就不可避免地在传承中出现因为个人理解的不同而有所偏差。这一点不但表现在接受舞蹈教学的学生身上,也表现在传授舞蹈技法的教师身上。舞蹈教师也是通过类似的教学传承得到前代的舞蹈艺术知识与表演经验,这其中多多少少会加入一些个人的领悟与重新解读,可能在丰富了舞蹈艺术知识与表演经验的同时,也多少造成了知识与经验传承上的偏差。
还有就是,舞蹈艺术必须通过模仿式教学来传承,在长期模仿之后,也在客观上容易让学生拘泥于“形似”,片面追求艺术形式上的一致,而忽视了舞蹈艺术作品的内在意义,难以达到“神似”的境界,更不用说在此基础进一步地提出自己的创新概念。
(二) 教学误区
至于由于教育部门主观原因所造成教学误区有四点:一是教学手段单一,专精于一两项舞蹈形式的教师比较多,全面综合型的比较少,习惯按自己的舞蹈风格“照碗煮饭”般地强调学生模仿自己。
二是教材单薄,取材和研究工作基础差,教材编写存在不合理。舞蹈艺术的形式和种类一般只能做到泛泛的介绍,很少有深入研究舞蹈艺术形式的内涵、创作过程和审美特征。即使学生做到熟练地运用舞蹈技巧,却往往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解释舞蹈美感的来源,难以准确地解读舞蹈的要表现的情感。
三是教学模式僵化,统一教学缺少新意,教学质量不能保证。课堂形式以大课为主,教学课时少,学生同时接受的内容多,很难保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对于个别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性教学则是基本上无法实现,无法做到个别辅导。
四是教学目的模糊,许多舞蹈课程的设置与实际联系不够,甚至与社会的现实需求脱节,学生在接受高校的教育后反而难以适应社会。
 
三、 舞蹈教育改革
(一) 舞蹈的艺术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解决舞蹈人才文化水平、知识水平以及审美水平的教学手段。在教材编写上一定要基于深入的舞蹈艺术研究,舞蹈艺术教材必须能让学生了解舞蹈的起源、发展、形式、内涵,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舞蹈之美美在何处,全面从理论上解读舞蹈艺术。增加更多更有时代气息的影像教学资料,同时为这些影像教学资料提供解说,丰富舞蹈课堂的知识面。
舞蹈艺术的理论教育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要让学生在舞蹈艺术的学习中感受美、体验美,对舞蹈艺术之美产生需求和创造的热情。不但要“知其然”,娴熟地掌握和运用舞蹈技巧,还要“知其所以然”,就是明白如何去运用技巧,了解为什么要这样运用技巧,达到“心明其理,手精其术”的境界。
在掌握了理论的前提下,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出艺术创新的人才,才有可能实现。学生在掌握了舞蹈的艺术理论与表现技巧之后,再加上对创造美的艺术追求的热情,创新的出现自然是水到渠成、
(二) 舞蹈的艺术语言教学
感性教学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体验舞蹈艺术的精髓,真正领会到舞蹈“相由心生”的美学特质。这是一个由外而内,再从内向外的过程,即接受了身边的生活素材的刺激,在内心形成情感的变化,再通过舞蹈的艺术语言,向观众表达的过程。这种艺术创造的过程并不能简单地用文字来记录,重点在于要教育者通过自己对舞蹈的感性认识、亲身体会,对学生言传身教。
因为“情感在舞蹈当中是不可或缺的,情感表现是凭借舞者的肢体形式来抒发人物内心世界。舞蹈教学则是要通过系统的传授与练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两方面的情感体验加以融合,从而真正使舞蹈成为舞者由心而舞。”[4],所以不仅仅是教育者本身要能够领悟舞蹈的艺术语言,还要能够把这种艺术语言的解读方式传授给学生。
作为舞蹈艺术教师,给学生教授的不应该只是表象的技巧,或者身体上锻炼的方法,或者是直接灌输给学生一个身体运动的记忆;而应该做的是把舞蹈艺术的感情和对美的执着追求传递给学生,所谓“相由心生”也就是“由心生相”,让学生学会用“身体来说话”,用肢体表达感情,由感情带动动作,完成舞蹈的艺术语言的感性传播。
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舞蹈表演实践,并由教师从旁指导、学生参与的方式,完成教学目的。
(三) 个性化、差异性教学
发展全面型舞蹈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掘学生的舞蹈艺术气质,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主观能动性,发掘特殊舞蹈类型对特定学生的艺术感召力,从学习中产生对艺术的热爱。
艺术教育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既是学生在选择自己的艺术风格、确定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由艺术的内在魅力感召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与特质,舞蹈艺术教育同样也要尊重这个科学规律,我们希望教育的结果是每个人都可以养成不同于别人的、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艺术风格,而非千人一面。因此,在舞蹈艺术的教育之中,不妨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注重那种对于特定舞蹈表现形式有偏好并且有天赋的学生,给予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辅导。
艺术的创作往往来源于创作者对它的热情,而热情的产生也往往是因为对艺术的兴趣与偏好。舞蹈艺术教育的课堂上应该增加课程,介绍各种不同种类的舞蹈形式,让学生参与兴趣选择,在保证学生接受全面理论教育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里针对学生的选择进行个性教学,更有可能为舞蹈艺术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结语:舞蹈艺术教育改革的过程也是一个“相由心生”的过程,只有真正热爱艺术,热爱舞蹈的教育工作者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去。教育改革也只有在真正拥有热情的前提下得到切实的推进,我们期待在舞蹈艺术教育与时俱进的同时,切合实际,使改革的形式与内容能够统一,使舞蹈艺术得到准确完整的传承以及科学合理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商鹤蓝:《关于高职舞蹈教学的思考——谈舞蹈语言、舞蹈形象及舞蹈意境》,《辽宁高职学报》,2006年第5期
[2] 平心:《诗论舞蹈教育的本体价值—兼谈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3] 徐尔充,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4月。
[4] 李晶:《谈舞蹈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职称论文发表-----博途论文网

联系我们

学位论文: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157918155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860401462
期刊论文: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860401462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157918155
电话:张老师:13189798483

博途论文网www.botulw.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16 石家庄论文发表 工信部备案 【 冀ICP备1303225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石家庄网站建设:东英网络

石家庄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