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报刊,期刊,团结合作,诚信做人,良心做事,售后服务完善

文学教育艺术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艺术论文 >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内涵与渊源研究

时间:2016-07-29 11:04 来源:博途论文网--专业论文发表 作者:博途论文

我国民族声乐以别具一格的审美特质在世界声乐艺术中占据重要一席。我国声乐艺术起源于劳动号子,而后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然后又先后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解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形成现在我们所听到的民族声乐。民族声乐和一般意义上的民歌、说唱、戏曲不同,作为一个独立的音乐学科,它主要集中于艺术院校中的民族声乐专业。它的发展壮大一方面得益于传统声乐艺术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纯熟的歌唱技巧的继承。另一方面又得益于他对西方美声唱法和歌唱理论的吸收,在古今相承、中西合璧的基础上成就了蔚为壮观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因此,它不但具有科学性和民族性,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渊源
声乐艺术与其产生和赖以生存的民族,和民族所在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民族的特点决定着声乐艺术的特色,民族和国家的不同,必然也会产生不同的民族声乐艺术。我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民族声乐艺术的成长有着丰富的地域资源,各民族不同的语言和唱法为我国声乐艺术的成长提供了养分。此外悠久的传统民族声乐也在不断的为新的声乐艺术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源。就传统声乐艺术而言,我国声乐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尚处于朦胧阶段,民族声乐还没有完全独立起来成为专门的娱乐形式,它只是人们缓解疲劳和调整动作劳动号子,但他铿锵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已经初步具备的音乐的特征。这种劳动号子可以说是音乐的起源,也可以说是文学的起源,同时这些又都属于历史的一部分,总之在这一时期音乐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难分彼此,这也使得在声乐艺术的以后发展中也与民族文化难舍难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声乐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的体现,声乐艺术的发展开始体现出一定的自觉性。虽然没有完整的形式,但是歌词与旋律渐渐开始分离,人们已经能够专门的吟唱简单的歌曲。也能够开始利用这种形式抒发自己的喜怒哀歌和复杂的情感体验。如《谁南子》中记载的:“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唐劝力之歌也”,再如王帝时期的声乐曲《弹歌》的歌词:“断笔、断竹,飞去逐突”等,都可认定为最终声乐中的歌词部分。
经过原始社会漫长积累和艰辛的探索,以及原始社会末期的融合,民族文化至奴隶社会应经形成了相当程度的规模和更为细致的分工。民族声乐的发展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成效,专业化程度不断加强,审美效果不断提升。例如周朝就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组织人员专门从事音乐的教学与研究,而且有专家称,周朝的音乐学校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从事音乐知识教育与传播的学校。周朝的这种音乐教育机构已经开始注重选取一些比较有音乐天赋的青少年进行专门的音乐教育。此外,这一时期的歌曲演唱的内容也与原始社会有很大不同,歌曲的曲调大都来源于民间比较成熟和广为传唱的著名曲调,经过乐工的加工处理之后,再配上专门的歌词,形成完整的音乐作品。由于当时贵族文化的总体特征,这些音乐作品大都描写宫廷贵族的奢华生活,或者封建礼教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声乐文化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音乐作品的创作、收集、整理和演唱更加规范,例如《诗经》的编写,就是对各地广为传唱的民歌进行搜集整理的一步重要著作,他记录了我国早期文学与音乐的原貌,有着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但是这种繁荣局面没有持续很久,各国之间便爆发了兼并战争,忙于战事的民族已无太多精力顾及声乐艺术的发展。直至汉朝统一天下,恢复生产的历史背景下,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才迎来了又一次的繁荣局面。民歌在汉朝成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甚至朝廷都成立专门的官方乐府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创作专门的民歌。乐府民歌、歌谣杂曲、郊庙歌、琴歌、相和歌、铙歌等丰富多彩的声乐形式标志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大繁荣。这些声乐文化和艺术形式在当时都受到普遍的欢迎。唐朝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唐朝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民族声乐在这一时期更加注重听者的感受,在旋律上力求更加悦耳,更加向大众的审美层次考虑,因此,在短时间内成为广大民众大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并出现了别具一格的大曲、说唱以及参军戏等声乐艺术形式。
至宋元两朝,中华民族各方面的文化和艺术进过汉唐时期的长久积累、韬光养晦,像一朵怒放的鲜花,在人间绽开。声乐艺术在宋朝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当时的声乐不仅注重继承汉乐府歌谣的演唱形式和唐大曲的创作技巧,而且还根据当时的城市文化特征进行前所未有的创新,是声乐艺术更加符合当时的需要,更加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同时也是声乐艺术能够更加符合自身的发展规律。此时的音乐与文学开始融合产生了“宋词”,“宋词”在当时又被称为小曲、小唱、词曲抑或是演唱,配上音乐旋律又被称为曲牌。文人们的内心情感便以这种语言和声乐的结合体的形式发泄出来。这种形式直接为传统声乐艺术又一重要形式“元曲”的产生做了充分的准备。元曲不但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声乐艺术,由于元朝统治者废科举的政策,断送了大部分文人的仕途道路,于是这些文人迫于生计开始转战勾栏瓦舍,为戏曲的演唱进行专门的创作,他们创作的作品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本人的受欢迎程度。因此文人们纷纷施展才华,创作了大量的适合观众口味的声乐艺术作品,直接追退了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有的文人甚至亲身参与表演,在表演中为自己的创作积累丰富的技巧知识。而且,元朝的声乐艺术形式也不断的丰富,包括“散曲”和“杂剧”。“元散曲”包括小令、套曲、诸宫调等。这些都是有伶人演唱,作家创作而形成的典范。
在元朝声乐艺术形式中“元杂剧”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充分继承了以往杂剧创作和表演、歌唱中积累的经验。与此同时,又创新了形式、内容、曲调,再经过高水平演员的演绎,为元杂剧在当时北方舞台上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综合以上种种表现,可以看出,元朝声乐艺术的繁荣和文人书生的直接参与有着很大的联系,由于当局特殊的政治环境,直接断送了他们参与政治的希望。因此,他们只有潜心从艺、从文,才能获得生存,在这种背景下,声乐艺术便获得了发生所需的高层次的、充足的人才优势,因而无论是戏曲理论和表演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内涵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渊源已久,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是伴随着民族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我国的民族声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声乐艺术的各种构成要素中体现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我国民族声乐融合了民族发展中的语言文字发展历程,丰富的民族心理体验,独特的审美追求,鲜明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借助汉语这种独具中华民族特质的载体,抒发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这其中,民族情感是主线,演唱中力求以情带声声情并茂,通过情感的表达实现审美追求。而情感的顺利传达又以字正腔圆为基础,韵味浓郁的发音特点使得声乐的表演既有含蓄内敛,神形兼备的民族特征。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说:“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只看有日无日,听曲之人,慢讲粗精,先看有字无字”。 可见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就有“重字”的文化传统。再如明代魏良铺在《曲律》中所说:“初学,先从引发其声响,后辨别其字面,又次理正其腔调”。可见强调又是“字”的延伸,腔调的掌握和运用使得强烈的情感能够在有限的语言文字当中恰当的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腔调是歌者宣泄情感的主要手段。魏晋时期的《文心雕龙·乐府》在论及人声与音律、乐声与人心的关系之时,着重体现出了重视感情的美学思想。总之,我国声乐艺术在长期的发展中,在咬字、行腔、抒发情感和表达方式上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其次,纵观古今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又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时代,直至建国以后,一路走来,我国民族声乐由最初的劳动号子发展为语言、音乐、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这一演变历程奠定了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模式。在古代,一首声乐作品的完成,首先要有诗人和词作家将自己的情感,结合一定的文学创作规律,写成优美的诗词,这些诗词仅在文学领域已成为感人至深的作品。同时作曲家又把这些极具文化色彩的诗词,按照艺术规律创作出与之相符的音乐旋律,使之融合在一起,成为动听的歌曲。在经演唱者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演唱出来,一首完整的作品便到达听众。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人的参与都是声乐艺术不可缺少的,声乐艺术的演唱者和传播者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他们出色的演唱技巧和鲜明的演唱风格, 将歌曲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声情并茂地传递给听众, 致使声乐文化在众多的群体中得以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点缀了“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
总而言之,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渊源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史中不断的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最终使得我国的声乐已经在世界声乐艺术中成长为重要一员。本文通过对民族声乐的文化渊源和内涵的研究,对于今后更好的阐释和发扬民族文化, 理解和演唱民族声乐作品都具有非同一般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占占.科学的发声 民族的风格——王品素教授民族声乐教学经验探讨[J].人民音乐.1999(10)
[2]郭建民.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中国音乐.2002(04)
[3]张志红.论中国民族声乐的音色美和语言美[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01)
[4]黄绍填.初成体系的中国民族声乐[J].南方文坛. 1995(04)

联系我们

学位论文: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157918155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860401462
期刊论文: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860401462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157918155
电话:张老师:13189798483

博途论文网www.botulw.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16 石家庄论文发表 工信部备案 【 冀ICP备1303225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石家庄网站建设:东英网络

石家庄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