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报刊,期刊,团结合作,诚信做人,良心做事,售后服务完善

文学教育艺术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艺术论文 >

浅谈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特征研究

时间:2016-07-29 11:02 来源:博途论文网--专业论文发表 作者:博途论文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指在中华民族独特的语言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行腔艺术和浑然一体的形体表演风格。民族声乐艺术是声、字、腔、情高度融合的一门演唱艺术形式。我国最早的民族声乐是人们在劳动当中创造的,经过几千年的完善和众多民间艺人的参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已经从最初的“口号”式说唱发展为现在的独立的综合艺术形式,包括说唱、民歌、曲艺、戏曲等。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史几乎和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同步发展的,从诗经中的说唱到元杂曲,一路走来民族声乐艺术已经以深厚的积淀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征。使得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中透着浓浓的中国风情
一、声乐艺术中的技巧、风格及审美特征
研究我国民族声乐的文化特征首先应当了解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因为很多有特色的声乐现象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就音乐的发端来看,中国的音乐最早可追溯到远古人们劳动时的劳动号子,这些劳动号子也许是远古人类为整齐动作,提高效率而作,也许是缓解疲劳娱乐身心而作。无论如何这些劳动号子已经具备了音乐的基本特征,他们都有着鲜明的节奏和令人愉悦的起伏旋律。随后在几千年的发展当中这种以“劳动号子”为最初形态的音乐形式不断完善,不断的吸收和产生出新鲜内容,最终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声乐艺术。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言文化丰富多彩的国家。正是由于这种精彩纷呈的语言因素、地区差别和民风民俗才使得我国声乐艺术能够博采众长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特征和审美风格。因此,从发展脉络看,我们今天我接触到的民族声乐艺术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说唱艺术发展而来的,进过历代的丰富和发展而最终演变为现在我们我知道的声乐艺术,在演唱技巧和风格上是历代艺人智慧的结晶和创新的总和。具体而言,从最早的诗经中便有声乐艺术的影子,楚辞中极富韵律的句式结构也是声乐艺术最早发展的雏形之一。汉乐府民歌中收录的各地民歌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声乐艺术的文字形式,至唐宋,曲辞曲调以相当完善,成为广受欢迎的一种娱乐形式。元明清时期出现和发展的戏曲和地方戏更成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典型代表。从横向来看,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则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的集合。这种横向的,不同来源的民族声乐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广博的地域和悠久的文化形成精彩纷呈的声乐艺术,作为一种整体性的艺术,民族声乐存在很很多共性特征,例如尽管唱法不同,剧种不同但是在发音上都强调字正腔圆,尽管服装风格不同但在表演上都主张声情并茂,尽管也都存在地区性差别但都注重中正仁和的审美意蕴。
二、“重字”、“重情”的表演传统
声乐艺术作为一种人文性极强的艺术性形式,在表演中不仅人的因素占据很大分量,而且语言效果也对表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正是由于人的歌唱才使得语言和音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有“重言”的审美特质。这种审美特质体现在声乐艺术中就是“重字”,咬字吐字对于中国传统声乐理论而言尤为重要。例如,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讲究“字正腔圆”,“以字带声”、“以声圆字”。由此可见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重字”特征。在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中对“字”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而且吐字清晰已经成为任何形式的民族声乐的基本功。对于吐字咬字技巧的熟练掌握也成为行腔运调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自古以来的“重字”传统已经演变成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鲜明特征。在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中一些歌唱家尤其能体现出“重字”的风格,例如,50年代歌唱艺术家郭兰英在《我的祖国》中的演唱,60年代马玉涛在《马儿呀你慢些走》中的演唱,70年代李双江在《红星照我去战斗》的演唱中,80年代的彭丽媛在《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演唱中,90年代的刘斌在《咱当兵的人》的演唱中都体现出了“重字”的风格特征。声乐艺术的本质是将人们的情感寓于音乐中表达出来,情感的传递首先要以语言为载体,因此咬字不清极容易造成情感传递效果不佳。也会影响声乐艺术的另一个特征的发挥——“重情”。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除了在技巧上讲求字正腔圆以外,在表达上还注重声情并茂,而声情并茂又以情感的到位为最高标准。“以情带声”是民族声乐在演唱中的重要表达方式,因此歌唱艺术家在演唱作品是首先应当对歌曲中蕴含的故事、情感以及各种与歌曲相关的背景知识应当有比较全面的把握和了解,这样才能做到歌声动人。中国历代以来的声乐艺术都以情感的准确表达为最高的艺术追求,这已成为我国声乐艺术民族性的重要文化特征。
三、语言是构成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
声乐的重要物质载体就是人的嗓音,它是生意艺术与语言文学的完美结合。语言和声音是声乐艺术中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在一首作品中声音以语言作为自己的指向,而语言又以声音为载体将本身的承载的情感信息传达给听众。对于一手歌曲的思想内涵,主要是蕴藏于歌词之中,是最耐人寻味,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部分。也是演唱者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因此语言对于声乐艺术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语言文字在声调上的延伸就形成了歌曲的旋律,声调的拉长和婉转就形成了起伏不平的旋律。而当人的情感浓烈到一定程度是,平时的语言已经无法承载情感表达的需要,这是人们就要改变语言本身固有的声调,以作不同程度的强调,这就形成了不同感情色彩的歌曲,这也是歌曲的最本质意义。因此,在这种角度来说,语言就成为声乐艺术的基石。失去了语言,只讲究旋律就会导致声乐艺术形式大于内容,最终脱离艺术规律。例如在2010年爆红网络的神曲《忐忑》便是一首没有歌词的歌曲,网友之所以称之为“神曲”除了调侃之外,还指歌曲没有歌词。没有歌词,便没有意义,听者不知道歌者想要表达什么,甚至歌者也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仅仅是在完成一种形式上的音乐。这首歌曲虽然颠覆了传统,但是它颠覆的是传统中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语言。因此在《忐忑》问世以来,主要作为网友猎奇和恶搞的对象,而没有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新事物为乐坛津津乐道。在我国各地流传着100多种方言和土语,这语言不同的声调和不同的强调方式构成了千差万别的中国民歌。但是区分民歌的依据却非常简单,那就是看它的语言,语言不同,风格就会不同,每一种语言决定着每一种民族声乐的风格特点。
总之,中国民族声乐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这不仅取决于声乐艺术的发展规律,而且也是语言的发展演变在声乐艺术中的反应。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语言是构成民族声乐艺术魅力的主要因素。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在歌者的掌控之下,结合一定的旋律,传达给听众,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独具特色的汉语语言文字成为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一种文化特征。进而显示出其个性与魅力。中国现代民族声乐遵循了这条审美原则,展现出了鲜明且富于变化的语言特色,并将语言作为构成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语言能体现个性,而艺术正需要个性,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正是通过语言的个性完成了音乐的个性塑造,展示出歌唱的艺术魅力,进而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性”。
四、对中国传统声乐歌唱技巧的大胆创新
中国传统声乐是中华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历代文人和艺人不断雕琢而成的艺术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不断的吸纳、融合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来因素,也不断的进行自我创新,从而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在这其中,一路创新,是它能够生存到现在的根本原因。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兴起和发展,正是这种创新精神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首先我国声乐艺术对于传统声乐艺术中的珍贵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有价值的构成部分给予充分的认可并在创作和演唱中继承和发扬了这种传统。但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民族声乐又以传统为依据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是声乐艺术与时代发展同步,体现出鲜明的创新精神。例如,建国初期的著名歌唱艺术家郭兰英就是这种在继承中将民族声乐发扬光大的典范,郭兰英早年曾经受过严格的戏曲训练,既有深厚的民族戏曲功底,这一点他在歌剧《白毛女》中有充分的体现,他的演唱神形兼备、声情并茂,而且十分注意行腔走韵,已无可挑剔的演唱受到了当时的文艺界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并在当时广为传唱,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至今剧中有些经典唱段仍然被广大民众和各种文艺节目搬上舞台,重温历史。郭兰英成功的塑造了“喜儿”这一艺术形象深入人心,这不但得益于郭兰英在戏曲训练中造就的艺术底蕴,而且与建国以后民族声乐艺术的对以往歌唱技巧的创新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我国民族声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事物。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需要不断被满足的大趋势,各种艺术形势也都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声乐艺术也不例外,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正以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措施满足着大众对民族声乐艺术的期待和要求,使的我国传统声乐能够在继承中较好的生存和发展,进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既有别于西洋“美声”,又不同于中国传统民歌、戏曲、说唱的唱法的演唱风格。
参考文献:
[1]李光伟.论歌唱中的审美情感[J]. 吉林教育. 2009(13)
[2]龙晓匀.从音乐美学角度论音乐艺术的形式与内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3]傅仲红.论歌唱教学中的情感[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9)
[4]乐瑞娴.论歌唱艺术的情感演绎[J].考试周刊. 2010(07)
[5]李娜. 本体·个体·情──嵇康音乐美学思想三论[J]. 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 1996(02)

联系我们

学位论文: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157918155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860401462
期刊论文: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860401462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157918155
电话:张老师:13189798483

博途论文网www.botulw.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16 石家庄论文发表 工信部备案 【 冀ICP备1303225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石家庄网站建设:东英网络

石家庄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