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报刊,期刊,团结合作,诚信做人,良心做事,售后服务完善

文学教育艺术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艺术论文 >

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危机及应对思考

时间:2016-05-31 10:51 来源:博途论文网--专业论文发表 作者:admin

摘   要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有其形成和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常与““艰苦”与“贫乏”相联,而生长在当今“安逸”和“丰富”年代的大学生们是否认同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否能引起当代大学生心灵的共鸣呢?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选择和认同红色文化存在一定危机。科学应对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危机,要立足于文化认同理论与文化自觉的思维,结合时代特征和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实践,才能促使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真信、真学、真用的质朴情感,从而自觉吸纳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沉淀入大学生的人格。
关键词: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危机;应对
 
文化认同是诸多认同中的一种,文化认同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使其成为个人人格一个部分的心理历程,是对“我”应该采用哪一种文化模式的回答,是文化植入自我结构,化为自已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从心理和精神上变成自我,建构自己的生活意义的过程。笔者结合文化认同的概念认为,“红色文化认同”就是指人们对于红色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并形成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1]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国红色寓意的革命历史和社会实践,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独特的红色文化,不仅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基础,也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精神粮食,是集体人格塑造的核心价值资源。
一、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现状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有其形成和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常与““艰苦”与“贫乏”相联,而生长在当今“安逸”和“丰富”年代的大学生们是否认同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否能引起当代大学生心灵的共鸣呢?
为此,笔者以遵义大学生为例,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5份,问卷回收率达97.5%。其中文科类学生占35%,理工类学生占50%,艺体类学15占%,城镇学生占71%,农村学生占29%。调查含盖面广,从性别、城乡、专业三类分别进行统计,根据数据结果分析,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期待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强烈,对他们所起的道德教育和文化参透并没有产生多大效果,更多的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保持着理性距离。86%的学生不愿意了解中国红色文化;57%的学生并不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优秀先进的文化;43%的学生认为现代社会没有必要宣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66%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产生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太远了,无法体会;60%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69%的学生对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革命事迹了解不是很多;30%的学生觉得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没有意义,并且很无聊。在信仰问题上,奉行自由主义的占41%,信仰共产主义的占30%,有宗教信仰的占7%,而没有任何信仰的占22%。这些冰冷的数据,让人不得不深省,当代的大学生的文化诉求?对红色文化的淡化和排斥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
文化认同出现危机不仅从思想上消解他们的精神意念,也从生活诸多面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政治观模糊、价值取向迷茫、信仰缺失、个人主义思想膨胀,如果这些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集体人格,他们将成为没有灵魂的空壳,失去了归属感,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着中国的未来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危机的因素分析
1、全球化使红色文化认同受到冲击
中国改革三十年来,中国经济迅速融入世界经济框架内,整个社会经历着全球化的过程。全球化,不仅带来经济的流动,也带来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流动,不可避免要与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激烈的碰撞,产生认同焦虑。这种焦虑一方面是来源于全球化认同规律的自然渗透。外来文化所包含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良莠不齐,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生活观、交往观和公平观。另一方面,是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故意渗透。社会主义的日益强大,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愿看到的,出于政治的目的和经济的目的,他们通过电影电视广播媒体,通过互联网络,通过书籍和报刊等各种方式和渠道,来渗透他们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如普世价值观、人权理论、新自由主义等,重点就是当代的大学生。大学生在文化的接触、碰撞或冲突中,自我的信仰不够坚定,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强大,易对本土文化和既有的社会道德伦理规范产生怀疑和批判,甚至以外域思想文化代替本土文化。久之,固有的认同根基受损乃至坍塌,当代大学生会产生迷茫和无助之感,产生认同危机。
2、当前红色文化内涵理想化
任何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在传承和创新中遵循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绝大多数学者在具体研究中都把中国红色文化理解为一种跟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及其建立的红色政权密切联系的积极进步的文化,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先进文化。[2]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正面价值是最主要的。
其实红色文化不仅有艰苦奋斗、克己奉公的积极意义,也有个人崇拜和暴力斗争的消极因素。 “当一种文化被定于一尊的时候,这种文化便不可避免地趋向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文化本身具有的批判功能和内在生命力逐渐衰退,成为政治任意摆布的道具,文化大革命就是这种趋向恶性发展的结果。”[3]红色文化首先从具体内涵上就带有较强的政治化理想化的色彩,若仅强调“红色”而弱化“文化”的因子,红色文化会成为脆弱的、镂空的储物盒。
3、红色文化传播形式过于行政化
有文化生产,就必然有文化传播,红色文化传播是以红色文化为信息内容的文化传播。虽然红色文化传播是传播者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受播者获得教化的过程。但传播者是相当广泛的,有学校、大众传媒,还有党团组织、社会群体及红色文化基地、纪念馆、个人等。如果传播是通过政府至上而下的主导,采用行政手段强行让受播者接受,必然会带来心理的逆反和抗拒,红色文化通过集中的政治力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不能对红色文化产生共鸣,相反会产生反感和排斥。最为典型的就是重庆的唱传讲读活动,经调查当代大学生56%是不赞同这种做法的。
4、红色文化产业过于功利化
近年来,各地大打红色旅游品牌,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但一些人曲解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质,导致红色文化在个别地方沦为实现世俗的功利需求的工具,一些人为了追求商业利润,片面追求“卖点”,不惜走向庸俗、低俗与媚俗。如黄山一景区推出一红色旅游项目,重现抗日战争时期“鬼子进村”场景,游客可以购票扮演鬼子、汉奸、“花姑娘”等角色。红色旅游的过程,不仅是游山玩水的过程,更是人们学习知识、感知历史、提高修养的过程。文化是需要沉淀的,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吸纳。
5、文化再生产效果低下
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高校教育疲于应对就业压力,往往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虽然也开展唱红歌、跳红舞、颂红诗等红色文化活动,但由于多带有任务性质,且形式化严重,与看电影、去KTV、上网等休闲娱乐活动相比,学生愿意选择能灵活安排的后者,有的学生忙于勤工俭学,忙于准备考研或各种就业招聘考试,更不愿被挤占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因此高校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并没有充分发挥它的效用。而绝大部分学生反感政治理论的学习,心中缺乏信仰,他们缺乏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面对问题、看待问题无法抓住实质。面对社会所呈现的异彩纷呈的思想,往往会难以把握自我,产生迷茫和困惑,使红色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退化。
三、对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危机应对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新时期,远离红色文化的历史时空背景,很难对红色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情感上也难以接纳。加之大学生思想易于理想化,缺乏实践,看待问题有时好走极端,易出现种种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红色文化认同的应对,一定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和思想现状展开。
1、培育多元文化观,塑造核心价值观
文化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有古代文化、现代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不同种族的人,有不同的文化。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地产生和存在的。文化是多元化发展还是一元化发展,这是值得探讨的。如果文化只搞一元化,全国只有一个头脑、一种思维、一个声音、一种颜色,实践证明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板结、权力的专制,思想的僵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有本土文化也有外来文化,有儒家文化,也有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谁高谁低,孰优孰劣,在于人们接受的广度与深度。当前红色文化没有被深刻理解和接受,西方文化却对当今的大学生发生着深刻影响,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甚至妄自菲薄。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红色文化是有强大生命力和无限魅力的,政府的责任在于向公众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提高主流精神、品质、美德的主导力,最大限度扩大社会思想认同。而不是对文化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灌输,要把决定的权力交还给公众。
2、加强政治绩效,培育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的存在应该是“下里巴人”,它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与人民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一致的。当代大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就业,生活的幸福。政府要不断提升其责任理念,在实践中始终把关注民生放在首位,不断完成各个阶段的目标,平衡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努力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岗位,使大学生切实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安宁与从容的环境中才能逐渐建立起民众对政府决策的信任和赞同,凝聚出强大的认同感,红色文化向人们承诺的美好现实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红色文化才会拥有新的生命力,成为主流文化。同时还要健全与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各种制度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和示范机制、健全法律规范,使社会大众的思想和行为始终得到制度的规约和关怀。
3、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激发自觉践行
文化要有生命力,成为人们的一种常态生活方式,必须是大众的文化,大众文化和大众永远是多数,精英文化和精英永远是少数。走文化的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红色文化的主角是广大人民群众,红色文化传播要充分依靠大众。要充分调动红色文化传播者的积极性,以精神荣誉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工作者,激励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红色文化传播。要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方式与途径,增强红色文化的时代感,善于运用大众文化传播中的成熟技巧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让红色文化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如江西卫视推出的 “中国红歌会”就是较为成功的一例。当代大学生既要作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也要作受播者。既创作作品也演绎作品,身体力行,充分体验,受教育的效果最佳。如重走长征路等体验式活动,颇受大学生们的欢迎。
 4、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注重社会效益
文化对经济有着巨大的反作用。文化发展不仅直接推动经济增长,而且决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高度。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具有独特的意识形态属性,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政治观念、思想道德。发展红色产业,固然要讲经济效益,重视考虑市场需求,但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决不能急功近利,舍本逐末,虽然能取得暂时的经济效益,却将会以革命传统教育功能和红色旅游品牌的丧失为代价。发展红色产业,在内容上,要体现文化品味、文化理念,在形式上,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充分考虑到大众的喜好和消费心理,包装、设计、价格时,也要注入文化价值观念,产品的文化功能才能有效发挥。如电视连续剧《长征》、《恰同学少年》、《亮剑》等影视作品,就引起了收视高潮,获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5、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促进文化再生产
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生产,是最需要教育传承和再生产的。引导大学生文化认同,高校必须重视人文教育,在有形无形之间,彰显文化信息,传播真善美的价值品质,用常态的实践活动,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内化。首先,要全面科学认识红色文化,有了认知才能有认同。大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广泛地深入地加强对红色文化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实地考察、理论研究等多种形式,与现阶段的思想观念结构、心理素质、道德追求、价值取向结合起来继续加深理解和认识,创新红色文化。其次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科学地设置人文课程,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国情、大学生的思维特征相联系,推陈出新,实现文化的再生产,以他们愿意接受的方式,丰富他们的人文知识,提升他们的人文境界与民族文化认同。再次要促进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充分运用宣传橱窗、校内广播电台、校园电视台、校报等校园传播媒介,以青年学子乐于接受、看得懂、学得会的手段和途径,营造良好校园环境,突出红色文化教育;组建红色社团,让红色社团成为有效加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使学生自愿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成为红色文化的受益者、传播者。
积极向上的红色文化,激励几代中国人不断为着新中国成立、为着人民美好生活、为着国富民强而努力奋斗。只要我们把握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应对大学生认同危机,红色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必将融入主流文化与主流价值观,沉淀入大学生的人格,从而引领中国文化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4
[2]朱桂莲. 德育视角下的中国红色文化研究综述[J]. 中国青年研究,2010(6):34
[3]周武.革命文化的兴起与都市文化的衍变——以上海为中心[J].社会科学. 2009(10):149
 
 
 
 

 

联系我们

学位论文: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157918155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860401462
期刊论文: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860401462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157918155
电话:张老师:13189798483

博途论文网www.botulw.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16 石家庄论文发表 工信部备案 【 冀ICP备1303225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石家庄网站建设:东英网络

石家庄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