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报刊,期刊,团结合作,诚信做人,良心做事,售后服务完善

社科类期刊

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论文发表 > 社科类期刊 >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时间:2014-01-14 14:2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摘要: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已受到了普遍重视,而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与构建却少有论及,民俗文化不仅是一种原生态文化,而且是一种生活文化,又与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文章主要从民俗文化特点的角度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民俗;原生态文化;生活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但上下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容量巨大,对留学生来说可望而不可及,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文化教学的内容要有所侧重,民俗文化是人类最早创造的文化,是整个 文化意识形态的基石,语言中积淀着大量民俗文化信息,民俗文化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因此民俗文化应该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对留学生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传播民俗文化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民俗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化的深层内涵
       民俗文化是文化教学的基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之所以要重视民俗文化的教学,是因为民俗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原生态文化,是各国各民族所固有的社会生活文化,是各国各民族的本质文化所在,这种原生态文化的反复出现,形成了各国各民族的潜意识和社会心理积淀,这种潜意识和社会心理规范和束缚着人们的行为和生活,奠定了其理性基调和现实的倾向性,这种文化的积淀对人类的精神活动,尤其是思维能力与习惯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它直接决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待人接物的习惯与方式。比如,在爱的表达方式方面,中国人固然懂得爱,但是由于封建社会长期以来所存在的男女授受不亲,社会被分成了两大性别集团,相爱的双方在中国受到时空和对象等条件的严格限制,即使是夫妻在公开场合一般也很少拥抱和亲吻。因为在中国异性之间过于亲密的身体接触,经常被视为轻浮与无礼,而同性之间的亲密接触则被视为关系好的表现,这与西方人的看法正好相反。东西方文化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的起源、发展、特质等很多方面都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简单的寒暄语与问候方式,如果能从民俗学的角度讲解,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化的深层内涵。同时也可以避免西方学生初来中国时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疑问与尴尬。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由表层文化和本质文化两个层次组合而成,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石,也是当今各类分支学科的源头所在,当今人类所有的知识几乎都能在民俗中发现痕迹和源头。如5山海经6中记录了很多中国远古时代的风俗事象,其中既包含着我们的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初步认识,也包含着他们已经拥有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和理论,所体现和反映的是远古社会的一部分科学,也是人类的一部包罗万象的风俗书,既是人类文化的初级形态,也是后代各种分类学科的神圣源头。同时这种地域性的原生态文化有一种顽强的难以变异性,虽然伴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和广泛,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传统文化都曾经历过一番改造和变革,但各民族的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不断的累积已逐渐形成了自身相对稳定的体系,同时也就具备了一定的排他性,不同的民俗文化体现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因此,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不可能将对方的文化特点予以消灭和蚕食,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这种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语言现象,如果仅仅把它局限在本体与静态的狭小圈子里进行研究,往往难以做出深入透彻的解释,只有把它放在民俗文化这个悠久、广阔的背景下,将语言与社会现实、民俗事象结合起来进行动态研究,才能追溯其源头,把握其流变,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视民俗文化背景的教学,导入文化中最稳定最根源的部分,使留学生从根本上了解中国的文化特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人行为方式的文化习惯和文化心理,增加学习者对汉民族民俗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克服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有效缩短他们的文化接受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言,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可以说要真正地了解和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不能脱离其民俗文化背景的。
                       二、加强民俗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和学习语言
         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与生活的密切程度是其他任何文化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它是生活与文化的复合体,一些完全生活化的民俗,其生活色彩的浓厚程度甚至已经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完全丧失和淡化了这是一种民俗事象的认识,如中国人普遍以筷子为餐具,中国人在生活中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一种风俗,但是在外国人眼中,使筷子倒成了一种奇异而有趣的风俗。可以说从传统节日的程式安排、内容及模式,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劳动的各个环节,到人们内心所具有的心理定势,无不蕴含着民俗文化的内容,民俗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模式,特定的民俗文化营构出特殊的生活氛围,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民俗之中,无法离开。留学生来到中国面对的是与其本国风俗习惯截然不同的全新环境,学生置身于新的文化背景下,在交流对话、生活习惯、行为心理等方面不可避免的产生疑问甚至是批判抵制的态度,往往要经历一系列的精神上的适应阶段,才能最后真正适应新的环境,如:为什么第一次见面中国人就会问很多属于个人隐私的问题;中国人请客为什么明明知道吃不了,还要点一大桌子菜;中国人接到别人的礼物为什么不当面打开看看,而是漫不经心地放到一边等等。一连串的问题都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待客礼仪、民俗心态等民俗现象有关,中国民俗文化是他们必须首先了解、掌握的。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都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色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民俗文化的内容。如年节文化,年节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从农历正月初一数起,就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一个节日都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春节是最热闹的节日,守岁、放鞭炮、吃饺子、拜年都有古老的文化背景,而贴春联、挂灯笼也体现了汉民族辞旧迎新的独特方式。年节文化还有一个特点:传统节日大多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有天然的联系。春节的饺子和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岁末的腊八粥等传统食品千百年沿袭至今,人们在节日的喜庆中饱尝了美食,在美食中又感受了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中最富情趣的领域,也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在生活中,结合语言教学,给留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讲授节日文化的内涵,可以引发他们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民俗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理解中国文化,降低语言文化教学的难度,增强趣味性,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大大缩短文化适应过程。
                                             三、民俗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
         语言是长期相沿的社会民俗文化的产物,语言和民俗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民俗文化是民俗语言的重要内涵,有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民俗事象,记载传承着民俗文化。因此民俗语言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民俗语言研究,重视民俗文化在教学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可以有效避免学习者对某些语言的误解,规范其语用,使教学成为连通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传播中国的民俗文化。
       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语汇,民俗语言研究的重心是民俗文化语汇研究,汉语中很多语汇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如龙凤、牡丹、鸳鸯、福、禄、寿、喜等等,从它们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生动丰富的文化信息。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和信仰,在他们心目中的龙是一种凶恶的怪兽,对它并无好感,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龙文化。龙最早产生于中国古代神话,它能给人类带来风雨雷电,以雨水滋润万物,给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无限生机。年节时,百姓要准备丰厚的祭品祭龙王,以求风调雨顺。对于千百年来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中国人来说,龙王至尊至贵,能降福于天下。中国的皇帝为显示其最高的地位和权利,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子孙则是龙子龙孙,可见龙之显贵。另外,中国人还认为龙是中华民族祖先的象征。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中华民族的子孙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中国的父母们希望孩子能有出息是望子成龙。当留学生了解中国的龙文化以后,自然会举一反三,理解汉语中有关龙这一词语的使用。此外成语、谚语、惯用语也是中国语言中文化性很强的词语。汉语中常用成语近三千条,在语言中运用较普遍。外国留学生如果不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仅从字面上是无法理解成语的真正含义的。语汇中最能充分典型地反映丰富民俗内容的,就是俗语,例如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识自家人比喻人们内部相斗的民俗;哪头炕热往哪头钻反映了北方地区民居冬季烧火炕的民俗。汉语还通过语音的特点反映汉民族社会习俗:结婚或老人过生日时不能以钟为礼物,因为送钟与送终谐音,会破坏喜庆气氛,年轻人结婚的时候要在床上放上枣和栗子谐音早立子,意为早生贵子。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但很多汉字都不仅仅是语言符号,负载着大量的民俗文化信息通过汉字把文化因素直接注入教学中,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所记录词义的理解,又方便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接触和了解。例如,筷子的筷就跟民俗有关。筷,古代写作著,见于东汉许慎的5说文解字6。著与住声音相同,因船家忌讳住,于是反其意取名为快,后来又加上了竹字头,变成了今天的筷。在初级阶段的汉字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的教学,探求字的原始意义,不仅能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分析汉字所负载的文化意义,寻找汉字发展演化的轨迹,对整理、继承文化遗产,传播中华文化都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 张如梅.  对外汉语教材民俗文化内容的编写设想[J]. 毕节学院学报. 2011(07)
     [2] 王晓坤.  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的渗透问题[J]. 现代交际. 2010(12)
     [3] 刘敏.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J]. 文学教育(中). 2011(03)
     [4] 李雪梅.  对外汉语教学零起点班如何进行文化教学[J]. 考试周刊. 2011(25)
     [5] 崔敏.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方法[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12)
     [6] 王学松.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层次[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6)
     [7] 朴香芸.  浅析跨文化交际现象[J]. 消费导刊. 2009(08)
     [8] 杨瑾.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及方法探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1(07)
     [9] 刘洁.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问题[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1(06)
     [10] 寇昱鹏.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思考[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9(04)
 

联系我们

学位论文: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157918155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860401462
期刊论文: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860401462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157918155
电话:张老师:13189798483

博途论文网www.botulw.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16 石家庄论文发表 工信部备案 【 冀ICP备1303225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石家庄网站建设:东英网络

石家庄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