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报刊,期刊,团结合作,诚信做人,良心做事,售后服务完善

建筑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论文发表 > 建筑论文 >

长三角地区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比较研究

时间:2017-06-19 17:53 来源:博途论文网--专业论文发表 作者:博途论文

摘要:长三角地区城市自发进行低碳生态的定位是进行致诱性制度变迁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矛盾的重要举措。是探索中国特色低碳绿色发展经验的有效途径。长三角地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呈现着不同的特色,按照地理生态环境,工业化发展格局,人文历史环境等因素可以将长三角城市群划分为调整优化区、重点发展区、后续拓展区、生态复原区四个区域。通过对长三角代表性城市宁波、南京、杭州、上海的低碳生态型城市构建的研究分析,有助于反思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探明政府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城市规划和技术发展等因素在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长三角;低碳生态型城市;政府引导;产业结构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Yangtze river delta low-carbon Eco-city construction
               ——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 Ningbo,Hangzhou,Nanjing,Shanghai
Abstract: The orientation of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of Yangtze river delta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al damage .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explor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low carbon green development .Yangtze river delta low carbon ecological urban appea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Yangtze river delta low carbon ecological urban can be divided into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adjust and optimize area, key development area, follow-up development area,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rea 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just lik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tern, cultural history environmental .Through analysis the representative city like ningbo, nanjing, hangzhou, Shanghai's low carbon ecotype city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we can rethink profoundl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nderstand the 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 guidance,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urban planning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low carbon ecotype city construction.
Keywords:Yangtze River Delta,low-carbon Eco-city, Government guide,Industrial structure
 
一、长三角地区构建低碳生态型城市群的必要性分析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以约占中国2%的国土面积、10%的人口创造了20%以上的GDP 和财政收入,完成了中国1/3 以上的外贸出口额。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重要战略经济区,伴随着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长三角地区人口、产业、城镇的规模和数量呈现不断扩张的趋势。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长三角地区想要增强本区域的综合竞争能力,应对全球化经济带来的挑战,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要解决生态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伴随着长三角地区开方式经济的崛起,长三角地区城市群所承受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而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所以现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改善环境成为了长三角地区诸多城市的发展主线。低碳生态型城市的发展观念越来越被更多的长三角区域城市所接受。
2010年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启动,虽然不涉及长三角的城市,但是却为长三角城市自发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越来越多的长三角城市提出了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构想,也有很多已经开始着手实施。长三角地区城市自发进行低碳生态的定位一方面是响应国家号召的需要,同时也是进行致诱性制度变迁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矛盾的重要举措。长三角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探索中国特色低碳绿色发展经验的有效途径。
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城镇密集化地区。从目前来看,长三角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能源的能耗过高(如表2-1所示)、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有依赖度强、产业结构没有根本变化、生活领域能耗逐年增加等问题。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表1-1 长三角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
 
数据来源:《上海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
由于高消耗、低密度地无序扩张而引发的资源供给紧张和生态破坏问题必然会通过市场机制与自然生态的传导作用将负面效应的影响范围放大,最终在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产生连锁反应。为此,在对长三角城市群进行功能区域协调的基础上推行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是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可持续的根本出路,也是加强区域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与城市空间模式协同的必由之路。根据长三角的地位和面临的现实问题,要想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瓶颈的制约,通过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的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将有助于保障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与城市群集约、高效和有序发展。
二、长三角地区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成果的横向比较
1.长三角城市的功能性区域建设的低碳生态化构想
 长三角地区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已经日益成为诸多城市未来发展的导向,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等条件的不同,长三角地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呈现着不同的格局。各个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部分区域中心城市而言,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早已展开,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也有的城市的低碳生态规划尚处于萌芽和构想之中。低碳观念指导下的长三角区域城市群的功能性规划与协调就显得异常重要。长三角作为一个经济相融、文化相通、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也存在着产业机构趋同。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区域合作,不仅可以减少因内部无序竞争带来的浪费,而且可以通过在更大空间范围的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长三角城市群低碳生态建设的协同必须实施差别发展制定功能性区域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土地利用保护评定标准和开发体系。
    笔者通过借鉴参考沈玉芳教授的观点,认为长三角城市群按照具体的不同地理生态环境,工业化发展格局,人文历史环境等因素可以将长三角城市群划分为调整优化区、重点发展区、后续拓展区、生态复原区四个区域。不同的功能性区域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导向不同。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目标也不一样。所以长三角地区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建设的成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调整优化区主要是指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城市产业分布密集、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突出,低碳经济需要进一步发展的城市群。具体是指以杭州、宁波、南京等城市为代表的沪宁、沪杭、杭甬沿线以及沿江沿杭州湾地区。对于这个地区的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应特别注意对土地的利用进行严格控制。通过高标准的生态指标迫使一些高污染企业推出中心城市市区。对污染企业进行污染指标和经济绩效的评估,以生态控制和环境保护为目标对各重点产业区的重化工重污染企业进行大幅削减和整合。由于该区域的城市都属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是长三角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政府需要制定强制性规划,改变沿江和沿湾重化工企业的局面,并将这些重化工企业向苏北沿海一线作适当转移。从产业角度看,调整优化区“就是要集中资源,重点发展代表国家竞争力和话语权的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攀升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争当价值链的链主。”[【1】刘志彪.发展战略转型升级与长三角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J].学术月刊,2011(11) .]【1】
    重点发展区是指苏北沿海、宁杭和宁铜城镇产业发展轴。“对于宁杭发展轴城市,重点发展方向是着力打造先进制造、纺织、旅游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区域功能带;对于宁铜陵地区城镇,可以通过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加强港口现代化建设和淘汰部分高污染落后产业;对于温台地区城镇,低碳生态型城镇方向是通过产业基地的集中建设、城镇体系的优化升级改变产业布局分散、技术含量低和低碳城市模式水平不高的局面。”[【2】沈玉芳.城镇精明增长、低碳发展与长三角功能性区域建设[J].中国名城,2011(9) .]【2】总之,该区域的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主体目标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改进成为长三角制造产业发展的战略储备集中区域。这里集中了众多的高污染的制造型企业。淘汰落后产业、提升技术含量的难度较大,对于当地政府引导职能的发挥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大化降低碳排放量对于该区域的城市而言任重而道远。
    后续拓展区主要指徐淮、淮海经济区,地跨江苏和安徽两省,虽然这一地区已经有了各自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发展规划。但是跨省组建徐淮都市圈对于加快长三角的后续发展,拓展长三角的服务能力还是能起到一定的补缺作用。后续拓展区的主要任务首先应当是坚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原则的基础上打破省区边界,推进徐州与淮北为中心的中小型城市的网络城市对接,加速徐淮都市化进程,努力形成一个跨省界的大都市圈;其次是当地地方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加强污染治理的力度,促使这些中小城市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后续拓展区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工业的发展来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储存基地和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为长三角整体经济的飞跃提供战略储备。该片区域的经济转型应该依靠区域联动带来的城市网络效应,以经济互补来促进发展。改变过去该区域城市孤立发展局面。
生态复原区是指对传统生态维护程度较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复原。主要是历史上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景色优美、城市知名度较大,具有传统人文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这样的城市往往不具备再生性的稀有珍贵资源。拥有其他城市永远不可能有的无法复制的历史资源,所以对于这些城市的生态复原需要慎之又慎。对于这样的城市进行低碳生态化构建对于增强城市低碳发展实力和提升长三角区域文化扩散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对历史文化名城如苏州、镇江和扬州等城市应加大政府宏观规划的调控力度,对工业投资和企业项目引进进行严格控制。通过政府引导低碳化的经济转型来调控产业发展方向与规模,并加强对历史文脉的复原和生态修复,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旅游观光和相关服务产业,使这些城市重新彰显历史文化的沉淀感,重塑历史印象,生态修复区的低碳生态城市目标应是在青山绿水间重续历史,延绵文化,彰显江南名城的优雅与温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排放与绿色生态。
此外,生态城市群的空间优化需要明确长三角中心城市之间的职能分工和城市发展方向,这是长三角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与构建低碳生态型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南京、苏州、杭州和宁波等副中心城市必须改变“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势,重点打造各具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既要和上海尽量合作联动,与上海产业链实现对接,又要避免产业雷同,实现错位发展。这些中心城市的构建的低碳生态型城市目标应当是是打造长三角地区复合样板型低碳生态型城市,通过互动与合作促进中心城市的绿色低碳,并进一步充分发挥低碳生态型城市的周边辐射力。
2.长三角典型样板城市的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经验
笔者通过对南京、无锡、上海、杭州、宁波等长三角中心城市的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初步探明了这些样板型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与经验,以期对苏州的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提供些许借鉴的参考价值。
(1) 宁波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样本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沿海城市,宁波经济的整体架构与苏州类似。宁波是华东地区重要的发电和化工基地, 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其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重化工特征明显,公共交通压力较大。宁波的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呈现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那就是通过构建绿色电网,紧抓节能减排,服务低碳经济。
作为华东电网的骨干发电基地之一,宁波承担着很大的减排压力, 市政府由此把开发本地水电资源、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作为减排的主要措施之一。宁波电业局对慈溪长江风电场的运营给与资金和技术支持。“宁波市政府对城市现有的三座垃圾发电厂和污泥焚烧发电场给与财政补贴,每吨垃圾焚烧发电补贴100元。”[【3】邱国富.低碳时代宁波样本[J].国家电网,2010(02) .]【3】此外,宁波太阳能发电试验场、太阳能建筑示范工程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在“十一五期间”,宁波市政府重点将整治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作为减排低碳的主攻目标,出台差别电价,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管理经验, 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宁波服装业、注塑企业众多。政府每年财政划拨数千万元用于服装、注塑企业节能减排资助,并推出以银行担保贷款企业节能减排的新路,加快了污染型企业的节能减排进程。这些节能减排的经验值得苏州政府学习借鉴。
当然宁波的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对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研究较少;宁波目前的产业结构对临港工业和进出口贸易依赖较深;牵制了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转换;低碳商务区的低碳化生活空间有待探索。”[【4】苏利冕.构建低碳城市:从新的事业审视宁波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三讲论坛,2010(8) .]【4】
(2) 杭州低碳城市建设的初步探索
作为同为人间天堂的城市杭州,在生态低碳城市发展方面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在一定时期内难以被快速改变,而第二产业又具有资源消耗高碳排放强度大的基本特征。“杭州的产业格局转型存在着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偏低的困境。”[【5】王勇.生态幸福之城:杭州低碳城市品牌新定位[J].经营与管理,2010(11) .]【5】此外,杭州同样也面临着私家车增长的困境。既要满足公众的出行,又能减少私家车的碳排放,同时缓解交通拥堵压力成为了杭州低碳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
2008年7月,杭州提出要在全国率先打造低碳城市。与宁波建设低碳生态型城市不同的是,杭州的低碳城市首先侧重于宏观层面的空间布局规划,而不是过度强调节能减排。2010年,杭州市政府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作用,制订了《“十二五”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初稿)》,提出了全面建设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和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
 “在空间布局上,杭州市政府从分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将中心城区与六大组团分别建设成为相对独立、设施完善的紧凑布局,方便市民减少出行距离,促进公共交通的使用和步行,从而实现低碳目的。在公共交通设施上,推行地铁、公交车、出租车、水上巴士、公共自行车五种交通工具“零换乘”的公共交通模式,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此外杭州市政府比较注重对市民的低碳生态生活意识的引导,通过打造生态低碳管、普及绿色宾馆、绿色旅游的概念让低碳理念让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6】 马驰,王芳,董晨萱.杭州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初探[J].区域经济,2010(7) .]【6】从产业结构而言,杭州也是第二产业占主导、能源消耗量大的城市。近年来,杭州城市的城市发展格局和产业格局逐步向“节能、高效”方向发展,主城区向“退二进三”方向发展,萧山区、余杭区向“优二兴三”方向发展。市政府正通过用地、税收和贷款相结合的鼓励措施积极引导,使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新能源、物联网、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此外“杭州还大力实施西湖、运河、市区河道等综保工程,打造江、河、湖、海、溪“五水共导”城市,建设六条城市生态带;率先推出绿色免费单车;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和清洁直运;建设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等,通过开展建筑节能“绿色评级”推广低碳建筑;加快引进高水平低碳专家团队,加快低碳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强化宣传引导,举办培训活动,普及低碳知识,积极开展低碳行动志愿服务。通过这些系统而又具体的举措,杭州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取得了极大的成效。”[【7】邵占维.杭州市:努力打造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样板.在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启动会议上发言]【7】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环保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决淘汰轻工、纺织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坚决防止产能过剩行业生产能力扩张和重复建设。[【8】 杭州市委政研室.杭州积极推进“六位一体“低碳城市建设[J].政策瞭望,2010(2) .]【8】
杭州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了政府在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城市系统规划做到统筹兼顾。政府低碳政策的实施发挥了很大作用。杭州市的低碳城市建设比较看重低碳技术的转化和对建筑的设计和车辆能耗排放标准的量化考核与检测。这两点往往是被很多城市所忽视的。
(3) 南京构建低碳生态型城市的战略构想
南京的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进程相对于杭州而言比较滞后,由于诸多条件限制,南京市政府至今尚未提出南京城市系统化的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规划。但是“南京在发展城市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提升,积极打造绿色的城市人文。紧随当前低碳热潮,为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投入大量建设。《生态南京行动计划(2010―2015)》明确,南京市将以“四横两纵”生态廊道与“一核六片”生态源区为载体,构筑完善的生态网架体系。《南京市清水行动计划(2010―2015)》明确,2015年前,南京市将实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完成总面积226平方公里城区雨污分流工程。”[【9】 南京市住建委.提升生态环境 打造绿色低碳人文[N] .南京日报,2011-10-12]【9】
南京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构想是围绕“建设国际性人文绿都”目标,提高整座城市的生活品质。南京政府规划的“一城三区”建设近年来已经全面展开。各个新城和市区的功能结构逐步得到优化。河西新城打造绿色生态的新形象;仙林市区侧重发展科教功能;东山新市区凸显宜居生活;江北新市区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针对南京市老城区的建设主要是将人口向新区分散,减轻老城区的压力,同时对老城区环境予以整治。南京是一个以重化工结构为主的工业型城市,特别是钢铁、石油化工和建材对原油和煤炭的需求量较大。客观上给南京的低碳城市转型带来了难度。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南京高耗能产业的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偏重化工业的经济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南京新能源开发的路途任重道远。“近年来南京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二产业总体比重呈下降的趋势,但南京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的依赖依然明显。尽管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南京走在全国前面。但第二产业依然占相当大比重,其中,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的汽车、钢铁、化工等仍是南京的支柱行业。构建低碳城市需要提高高碳产业的准入门槛,同时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10】 李向阳,黄芳,李瑞晴.南京走向低碳城市的现实挑战和路径选择[J].唯实,2010.8-9]【10】
 
 
 
表2-1近三年来南京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及其占GDP比重[【11】江苏省统计局.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2009-07-29,]【11】
 
 
图2-1  2003-2007年四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图标
南京构建低碳生态城市有着较高的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低碳技术是实现我国城市低碳发展的核心,是提升未来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这是实现南京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优势。有助于经济发展由资金物资带动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方向转型,另一方面,南京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着其他一些问题,比如,公共交通尚未系统整合、节约理念的的消费方式尚未普及、城市低碳建设数量较少、新能源的利用尚未普及等问题。
(4) 上海低碳城市发展的愿景
上海位于东海之滨,平均海拔属于典型的生态气候脆弱区,近年来生态面临平均气温上升、日照时数持续减少、季节性降水增多、沿海海平面上升加剧以及台风频繁的等生态困境。上海目前处于城市化的成熟期,机动化增长期与产业转型期使得城市迅速膨胀,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挥发展带来巨大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低碳生态型城市对于上海而言已经刻不容缓。作为低碳城市实践的先行者,上海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城市宏观架构颇具特色。城市低碳生态化建设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在能源角度上看,上海是一个能源嫉妒匮乏的城市,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很高。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而且工业耗能比重也偏高。近年来上海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但是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现象仍然存在。能源消耗带来的高碳排放是上海低碳城市建设面临的巨大障碍。未来上海实现低碳城市能源目标将包括调整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建设风力发电厂和太阳能来调整能源结构。另一方面上海发展水源/地源技术和热能联产、分布式功能技术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其次,上海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比较看重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下的产业结构重组。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低碳城市发展是广泛被业界和地方政府所接受,不同地区对于产业的适应度和容纳能力受到该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的限制和约束。所以基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考虑,上海第二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不能以能源消耗或碳排放强度为单一的评价准则。上海实现低碳城市功能目标需要选择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战略产业发展格局,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产品结构向低能耗转变,同时还需要依赖技术性的路径。即通过增强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性调整的力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全面地、创新性的升级各种产业的生产工艺并淘汰落后技术和工艺,制定规范化的产业能源消耗标准,相对地或者绝对的减少单位产品能耗和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最后从城市整体的空间布局上看,上海的低碳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发生了急速变迁,具备“中国大都市区”的诸多特征。(图2-1、表2-1)上海处于城市功能重组与空间重构的深层次变革之中。城市的外扩与内部重组完成了城市功能的“增生”与“外扩”。高度城市化的大都市区尽管获得了集聚效应,比如生产率得到提高、贸易、技术创新、就业机会得到增加。但是无法避免大都市区的扩张给城市带来的诸如污染、交通堵塞、劳动力市场失衡等生态问题。不完善的集聚会使大都市蒙受不断增加的成本。因此,上海低碳城市空间目标需要从城市空间结构的角度进行形态的低碳生态优化。包括:“1、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上海产业发展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针对城市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低碳经济空间的转型。随着城市由临河、沿江、走向滨海时代,上海产业的空间外拓中向沿江、滨海岸线的产业集聚特征明显。2、促进多中心与功能混合。针对上海总体规划中的“多轴、多层、多核”的空间规划目标,构建真正实现紧凑的用地结构和丰富社会功能的多中心格局。以真正实现交通出行和居住功能的空间均衡,最终实现全社会出行的低碳生态。3、选择适宜的城市密度,高效利用城市空间,有利用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的比率,缩短人均出行距离,均降低单位面积的人均碳排放量。4、优化生态格局,提升自身碳汇能力。上海城市的外围,特别是沿海岸线有着充足的自然缓冲湿地。有利于公共交通导向的紧凑式空间发展减少城市尺度上的碳排放水平。”[【12】 陈蔚镇,卢源.低碳城市发展的框架、路径与愿景—以上海为例[M].科学出版社,2010:224]【12】
 
 
图2-2 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模型/Metropolitan Spatial Structure Model[【13】 爱德华 李孟(Edward Leman).大都市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世界银行/IPEA城市研究研讨会报告]【13】
三、长三角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经验的启示
1. 重新审视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态型城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通过分析长三角低碳生态型城市的建设经验,我们得到的第一个结论便是,低碳生态型城市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这些长三角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无一例外几乎都是由于经济的迅猛增长导致的。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进行反思。城市的发展是否一定要以经济的增长为前提?这是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一个原始性的逻辑起点。也是往往被很多专家学者所忽视的。城市的发展一定需要追求经济的增长与GDP的提高,这似乎成为了学界正本清源的传统的看法,而正是基根于此,城市生态问题才频发。长三角诸多城市的低碳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正是因为城市的发展遭受到了百年未遇的生态瓶颈与高碳排放困境。而学界对生态城市的认识都往往是从城市的空间布局、低碳生态意识普及、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与绿色建筑以及污染治理等实用性角度思考。环境的保护须在经济的增长的前提下进行成为了很多学者想当然的认识。
笔者不予苟同。构建低碳生态型城市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不清楚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一味追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等手段来达到城市生态化的目的则无疑于治标不治本。如今社会的价值观出现一定程度的狭隘化:“不增长就死亡”的观点甚嚣尘上。利润最大化不折不扣的推行者技术创新,“丰厚利润呼唤着高额盈利的新产品。至于对于社会或者地球的影响早已抛在九霄云外。”[【14】  戴维.诺布尔.设计美国[M].纽约:艾尔弗雷德.A.克诺夫出版社,1977:34]【14】当经济增长成为了衡量城市发展的标尺时,其他的社会价值与伦理价值便溜之大吉。人们往往从自然资源极限的角度来观察经济增长,可事实上经济增长也有一个社会极限的问题。“随着自我利益对其他价值观的超越,人类社会、政治体系、文化制度,甚至伦理规范也会感到压力重重,并且日渐迷失和扭曲。”[【15】 【美】丹尼尔.A.科尔曼.生态政治 建设一个绿色社会[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69]【15】
低碳生态型城市是世界城市建设的方向与潮流。中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是在城市出现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前提下的一种制度上的弥补。想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构建低碳生态型城市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平衡,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通常的经济计算和盈利铁律掩盖了一些对现实世界的重要关注。国民生产总值通常计算一切能以货币标价的经济活动,而不管该活动对社会环境的的潜在破坏。可以说增长优先的经济学创造着不断的压力、驱使人们匆匆忙忙的向市场推出最终危及社会和环境的新产品,城市的发展也是如此。东方与西方一样都拜倒在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的狭隘价值观的不增长就死亡的铁律下。
对于城市增长型经济的批判当务之急就是以注重质量和稳定的指标来取代注重数量和增长的指标。城市的发展要立足可支撑到的经济的社会关系、宽泛的价值观以及对自然的新理解。由此审慎的营运技术。清楚的意识到社会和环境限制并因此约束经济活动,才能建设一个具有生态智慧的社会。以经济的缓增长或停滞增长为代价的生态和谐的社会是否就一定意味着城市没有发展呢?这值得我们反思。
2.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完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政策环境
在长三角诸多城市的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引导作用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宁波市政府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对污染发电发放补贴、引进差别电价;南京市政府规划一城三区建设;杭州市政府大力实施西湖、运河、市区河道等综保工程;上海市政府推出的“多轴、多层、多核”的空间规划中,我们不难发现政府引导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这些城市的地方政府在引导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一些举措值得苏州学习与借鉴。
政府引导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导力量,但同时,市场化运作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低碳城市不只是政府的独角戏,它需要政府、 企业和个人通力合作。政府在低碳城市的发展中主要起引导、 规划和领导作用,居民和企业对低碳城市的发展来讲不可或缺, 只有通过市场调节,使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市场化,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有力地影响到居民的消费习惯,逐步改变城市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模式。”[【16】 李向阳,黄芳,李瑞晴.南京走向低碳城市的现实挑战和路径选择[J].唯实,2010.8-9]【16】政府在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外部效应的消除者、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对城市建设进行引导。从某种程度来说,政府需要在低碳生态型城市中发挥作用是由“外部效应”决定的,由于外部性的存在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所以政府需要承担起这个责任。“通过将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使行使行为的企业和个人意识到他们行为的社会和环境成本,促进各类资源开发利用主体更加自觉地减少污染和寻找最具成本有效性的污染治理措施,可以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实现污染控制和资源的最大利用。”[【17】 栾贵勤,吕博.长三角低碳经济的基本研究[J].前沿,2010(13) . ]【17】此外,低碳生态型城市除了需要政府引导外、还需要企业和非政府组织认清方向,自觉跟进,促进低碳环保的集体行动。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需要政府打造低碳生态型城市良好的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城市软实力的一部分,在低碳生态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推进要素市场配置、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节能减排减碳、低碳技术研发、低碳消费、碳汇培育等机制创新,研究落实科技、产业、金融、价格、税收等配套政策措施。”[【18】 邵占维.杭州市:努力打造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样板.在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启动会议上发言]【18】除此之外,根据杭州等城市的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还需要大力鼓励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并通过财政、税收政策保证其能源产品的竞争力;建立低碳节能产品的检测认证机构,严格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形成对节能产品研发、制造的导向力;政府还需要实施对节能产品生产的财政补贴进而税收的减免;在节能建筑方面,低碳城市还需要前瞻而务实地提出节能型建筑的内容、规划建设规模、政策法规体系等。
3. 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低碳生态型战略产业与服务业
长三角城市群普遍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对于南京、杭州、宁波这些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而言,第二产业在很多城市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高碳污染成为低碳生态型城市构建的最大障碍。城市的经济结构往往影响能源的消耗,优化产业结构是构建低碳生态型城市的重要举措。“2007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如果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应地降低一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而服务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促进万元GDP能耗下降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能源效率和碳排放效率普遍高于第二产业。[【19】 王中英.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5).]【19】从这点而言,提升低能耗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促进服务业发展与经济水平相适应成为了调整产业结构的普遍规律。对于南京、宁波这样的工业化城市而言,其支柱产业都是电气机械、水生产、石化、钢铁等高污染型的产业,限制或降低这些产业的发展会伤及城市的经济命脉,不具备可行性。但是在传统产业格局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进退、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却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
不同的城市有着不一样的产业基础和支柱产业。产业结构的重组还需要在结合自身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型产业。从杭州、南京等城市的产业调整的经验中,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金融产业、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加快打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光源、生物质能、核电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已经成为了各个城市调整产业结构的共识。但是城市新型产业发展的定位还需要避免雷同,立足自身优势,错位发展,这一点也需要苏州借鉴。此外,产业结构的重组不仅是指开拓新的低碳产业,还包括对原有产业的价值链条的调整,长三角城市的工业产业结构大多位于制造业链条的低端,从制造向创造的历史性跨越还需要技术的支撑和制度的完善,产业结构调整路途可谓任重道远。
4. 低碳化城市发展方式:城市规划与技术发展做到低碳生态
低碳省生态型城市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生态愿景的具体呈现。所以政府出台低碳生态型城市的整体规划就至关重要。杭州政府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苏州学习借鉴。城市建设先从宏观着眼,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入手。低碳生态型城市规划是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第一步。城市规划能够帮助城市低碳生态建设形成一个分阶段的完善的系统,有助于把握城市建设的目标和阶段性。能够帮助政府从宏观上对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进行系统调控。低碳生态型城市的规划需要注意两点:“其一,针对城市发展可以规避的生态问题,政府规划需要注重于减少潜在的反面影响。必需有一既定的减排指标为依归,作为量度各减缓规划手段的可行性及成效。其二,针对城市中将会无可避免的生物、自然和社会转变的实质后果,需要政府制定政策和行动去 “适应”,把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比如经济活动如何受农业生态平衡改变而减产、强烈天气现象如何影响民生,对于这些生态问题需要我们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去适应。”[【20】 叶祖达.发展低碳城市之路:反思规划流程[J].江苏城市规划,2009(7) .
 
]【20】此外,低碳生态型城市规划还应该包括低碳城市评选价指标体系和制度体系的内容。
长三角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低碳技术在生态型城市建设过程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三角城市以煤炭消费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求我们加快研发煤炭制取氢气技术、碳中和技术、碳捕获和埋存技术等,实现煤的清洁、高效、安全使用。此外,低碳技术还包括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等绿色能源的新技术新工艺等。低碳技术的成果转换需要政府搭建低碳平台,建立专业化的低碳实验室和研发基地,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和成果的转化。政府还应该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增强对节能减排科技的投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企业也需要加大对节能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大力开发各种资源节约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发展战略转型升级与长三角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J].学术月刊,2011(11) .
【2】沈玉芳.城镇精明增长、低碳发展与长三角功能性区域建设[J].中国名城,2011(9) .
【3】邱国富.低碳时代宁波样本[J].国家电网,2010(02) .
【4】苏利冕.构建低碳城市:从新的事业审视宁波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三讲论坛,2010(8) .
【5】王勇.生态幸福之城:杭州低碳城市品牌新定位[J].经营与管理,2010(11) .
【6】 马驰,王芳,董晨萱.杭州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初探[J].区域经济,2010(7) .
【7】邵占维.杭州市:努力打造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样板.在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启动会议上发言
【8】 杭州市委政研室.杭州积极推进“六位一体“低碳城市建设[J].政策瞭望,2010(2) .
【9】 南京市住建委.提升生态环境 打造绿色低碳人文[N] .南京日报,2011-10-12
【10】 李向阳,黄芳,李瑞晴.南京走向低碳城市的现实挑战和路径选择[J].唯实,2010.8-9
【11】江苏省统计局.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2009-07-29.
【12】 陈蔚镇,卢源.低碳城市发展的框架、路径与愿景—以上海为例[M].科学出版社,2010:224
【13】 爱德华 李孟(Edward Leman).大都市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世界银行/IPEA城市研究研讨会报告
【14】  戴维.诺布尔.设计美国[M].纽约:艾尔弗雷德.A.克诺夫出版社,1977:34
【15】 【美】丹尼尔.A.科尔曼.生态政治 建设一个绿色社会[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69
【16】 李向阳,黄芳,李瑞晴.南京走向低碳城市的现实挑战和路径选择[J].唯实,2010.8-9
【17】 栾贵勤,吕博.长三角低碳经济的基本研究[J].前沿,2010(13) . 
【18】 邵占维.杭州市:努力打造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样板.在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启动会议上发言
【19】 王中英.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5).
 
 
职称论文发表----博途论文网

联系我们

学位论文: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157918155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860401462
期刊论文: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860401462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157918155
电话:张老师:13189798483

博途论文网www.botulw.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16 石家庄论文发表 工信部备案 【 冀ICP备1303225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石家庄网站建设:东英网络

石家庄论文发表